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司法官员之一,包拯曾经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司法形象,对包拯的司法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司法道德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古庐州于隋开皇初改“合州”,州治所在地即今之合肥。其辖境包括六、霍、庐、集等县间地。至明、清改为“府”,辖境屡缩。然则,自古以来,庐州山川形胜,代产伟人。明代蔡悉,嘉靖已未进士,是著名理学家,历世宗、穆宗、神宗三朝,由宦五十年,官至国子监祭酒,卒谥“文毅”。《明史》及庐州府县志均有传。清雍正乙卯,安徽学政巡庐,主持“科考”,策问:“庐郡代产哲人,而宋明为盛。郡志所载,孰为最优而可法后起者?欲迫芳躅,何道而可欤?”许齐卓、赵型二先贤均有《对策》,详论宋包孝肃公、明蔡文毅公为“最优而可法后起者”。本文以许、赵《对策》为据,以“三不朽”说阐述蔡文毅公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千年前的北宋皇宫,刚当上皇帝的神宗兴奋地穿着全副铠甲,英姿勃勃地在祖母曹后面前走来走去":您看我像不像一个大元帅?"聪慧的曹后一笑,明白神宗不满现状、有改革之念,这番"走秀"正是要寻求自己的支持。她的眼中充满慈爱,但言语十分冷静:"你如能永不贪军功,就是天下臣民的福分。"这就像一盆冷水,泼到神宗头上。  相似文献   
4.
包拯,这个被称为"包青天"、"黑脸包公",被民间和戏剧舞台神化的人物,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称,无人不赞。说他明察秋毫、料事如神,说他不恋功名、爱民如子,说他不畏权势、刚直不阿,  相似文献   
5.
包拯虽不是庆历新政的策划者,但他却是积极的坚定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庆历新政失败之后,维新派大臣人人被罢官下狱。包拯却七次上疏辞呈,仁宗皇帝就是不允,这既表明仁宗皇帝对包拯的网开一面,也揭示出封建统治者上层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包拯财税主张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财税收入上,主张薄敛赋、宽力役以恤民养税;扶植工商业以增加税源,保证财税收入来源。在财政支出上,主张节制非必要的财政支出,支持恢复生产和促进再生产的公共服务支出,减少无实际价值的消耗性支出,通过调整财税支出结构,促进财税制度的合理化。这些建议多为朝廷所接受,并付诸实践,对缓解当时财政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扶持工商业,限制或取消官府专卖,发展商品贸易的主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拯财税思想中重视社会调查,深入基层,改革经济弊制,改善民生及顺应市场发展等诸多主张,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思想和实践中所包含的历史智慧和中国话语理念对当今中国财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有一定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7.
包公生前就有口碑 ,身后名声愈高 ,逐渐成为宋代以来最著名的清官代表。传说的包公经历了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化的过程 ,传说内容以折狱断案为主 ,艺术形式则以说唱表演为主。伴随传说故事的发展 ,包公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艺术形象逐渐形成。包公传说的来源大致有三 ,即引申发挥、移花接木、想象杜撰。包公传说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其中影响最大、渗透最深的当是民间流行的宗教迷信与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儒家伦理道德。包公故事不断扩增或翻新 ,反映了人民的理想与愿望 ,凝结着公理与正义。人民崇拜包公 ,也就是崇拜法治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