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4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玛窦构建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具有很深的数学功底;他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以致用,为他到中国传播西方的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以数学赢取民心支持,在中国不仅传播了欧氏几何,而且还传播了大量非欧几何等数学知识;他一方面激活了正在走向衰落的中国传统数学,开创了中西数学文化融合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也激励了一大批中国数学家的成长、成才,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数学的萌芽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玛窦,明末来华的一个传播基督福音的耶稣会士。他针对基督教很难在华传播的现实,巧妙地利用儒学进行传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客观上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传教过程中,利氏的“合儒”、“补儒”乃至“超儒”的文化渗透思想与当时中国儒学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利玛窦对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第一人,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他最早把西方的数学带到了中国,开创了中西方数学文化交融的纪元,给中国传统数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让西方教学文明在东方闪耀;他用数学赢得了民心,影响了一批中国数学家的成长,推动了中国传统数学和西方数学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邱新有  夏安安 《科技信息》2011,(14):I0004-I0004
本文立足于对华东地区X县天主教新教徒发展情况的调查以及对《利玛窦中国札记》的研读,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古今天主教在华传播的策略及效果。笔者通过对传者形象、受众的选择等4个方面的古今对比,认为现代天主教在华传播策略较之清末利玛窦时期,受国情和受众自身因素的影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14,(15):72-73
<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旨在唤起人们对世界范围内濒危、散失或正遭受厄运的文献遗产的关注。如今,全世界已有240多项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的候选项目非常多,包括意义重大的甲骨文,而今年所选择参评的,是绘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的《赤道南北两总星  相似文献   
6.
祝世禄乃明末南京陪都重要官员,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南京期间,曾得到他许多关照与帮助,在西方文献中多有反映,但在祝氏文集中仅有“赠利玛窦”一诗存世。考述祝世禄与利玛窦的交往,阐释祝世禄诗作的蕴意,从中可揭示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对西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叙述利玛窦在南华寺居住两天两夜的经过。探讨利玛窦回避南华寺的原因.并证明当初两广总督刘节斋指定利玛窦从肇庆前往南华寺,尔后允准他移居韶州光孝寺及在定居韶州的交涉中。与利玛窦和两广总督打交道的始终是韶州代理知府刘承范,韶州知府陈奇谋当时不在韶州,直到利玛窦获准定居韶州后才返回。  相似文献   
8.
胡源 《科技潮》2009,(6):54-56
1601年,中华帝国还未显现颓势,西方的工业革命也尚未发生。“大部分欧洲货物或是不能引起亚洲人民的兴趣,或是无法与同类的亚洲货竞争。”(Carlo M.Cipolla语,转引自《明清之际白鸣钟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生产》),机械钟表是例外。这一年二月,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座白鸣钟进入了紫禁城,确切地说是自鸣钟进了紫禁城,利玛窦作为调钟的技师得到了万历皇帝认可,获准在宣武门外建教堂传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日则诀》手稿的研究,依据其简略的文字描述和所附的《日则图》为线索,判断出该文所述的测时仪器乃是一种百游式的面东西日晷,并尝试复原了其结构与用法。经过综合分析,判定该手稿的作者为明末著名的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其撰著的时间大约是在1583年至1588年之间。  相似文献   
10.
刘瀚男  彭丹琴 《科技信息》2013,(34):104-105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珍视友谊的民族。儒家的《论语》中涉及交友的内容更被千百年来的中国人视为朋友之间交往的信条。明末,入华传教士利玛窦发表的《交友论》一书论述了西方世界对人际关系领域和处事之道的看法,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至此,传统的观念与外来的观念互相碰撞和融合,而正是在这种东西文化的交汇中,我们现存的关于交友的道德观和处世观开始慢慢成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