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手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对中国社会普遍群体在话语生活的急剧转变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生存困惑与精神异化进行了深入和严肃的思考,带有鲜明的后现代性,也表现出多元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的新作《手机》,因与影视同名剧做联姻,而备受关注,并且褒贬不一。如果拭去厚诬与粉饰的尘埃,冷静地审视这部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力图从语言的角度入手,来探讨信息时代人的欲望膨胀的缘由。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失语,人的话语权的行使,是欲望滋生泛滥的一大缘由。因为语言与存在、与心灵之间,无法默契,潜意识的积压已不能用沟通来消化,形成了灾难性语言泡沫与原欲的对峙冲突。  相似文献   
3.
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自发表以来,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各种评价之词也随之而来,作为新写实中坚作家,刘震云用他的笔深入到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境遇之中,将目光聚焦在底层的世俗权利之中,以此来展现不为人觉察的缺失,体现了作家深刻的社会关注感。  相似文献   
4.
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入手,把刘震云的小说划分为两种类型,对其小说的视点、叙述者、被叙述者、整体价值倾向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大体认为他小说的视点发展是由“他”到“?”,整体结构则由局部的反讽到全面的建构与解构,而这一切,与他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追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刘震云四部具有代表性的新写实小说作品的重新解读,认为焦虑和抗争是理解刘震云小说创作的关键词。强大的现代社会异己力量所带来的经济的束缚和世俗的压力引发了小说中人物对于生存的普遍焦虑感,而社会和世俗这张无形的大网又为克服这种焦虑感所进行的种种抗争带来了充满悖论的结局。刘震云借对生存焦虑的展示和为克服焦虑感所进行的无望的抗争为我们书写了一部转型期社会的生存寓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刘震云四部具有代表性的新写实小说作品的重新解读,认为焦虑和抗争是理解刘震云小说创作的关键词.强大的现代社会异己力量所带来的经济的束缚和世俗的压力引发了小说中人物对于生存的普遍焦虑感,而社会和世俗这张无形的大网又为克服这种焦虑感所进行的种种抗争带来了充满悖论的结局.刘震云借对生存焦虑的展示和为克服焦虑感所进行的无望的抗争为我们书写了一部转型期社会的生存寓言.  相似文献   
7.
刘震云早期的中篇小说《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人》、《官场》、《头人》等系列作品都渗透出一种有关权力的思考,作品刻画了一个个在权力重压下被扭曲的“官”或“民”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为获取权力或为权力所驱使,在权力的角斗场上疫于奔命,成为主体意识沦丧的灰色人群。通过对灰色人群生存状态的审视,刘的“新写实”叙事文本极大丰富了当代文学对人性内涵的表达,揭示了国人真实的文化心理和当前面临的精神困境。同时,这些作品蕴含的矛盾也表明作家思想的犹疑及其对传统现实主义写作观念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自发行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肯定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在其新作中深刻揭示了荒诞境遇下国人的诸如话语权利之缺、历史文化之裹、主体性之蔽、符号之痛苦等生存困境,体现了作家对当下社会的深刻思考,而这些也是读者最需要关注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的又一力作。小说基于对现实的深沉反思,从主题到内容处处显示着对社会的深沉叩问。小说延续了《一句顶一万句》的风格,继续围绕"一句话"和"一万句话"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在两条对比性线索的巧妙设立间,将诸多问题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被称为一位鲁迅式的作家。他执著于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历史生活中揭示民族精神的奥秘,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其小说创作中有着非常明显的鲁迅因子。他在对国民奴性和权力崇拜的批判与反思,冷峻叙事风格的运用,敢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创作态度以及对正统历史观的颠覆与戏谑的文体品格等方面,继承了鲁迅精神的遗传因子,鲜明地体现出与鲁迅跨越时空的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