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秀芝 《科技信息》2009,(26):137-138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它所体现的艺术构思美、自然景色美、风俗人情关、心灵的闪光美,让我们感受到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是一曲对故乡美的颂歌。  相似文献   
2.
玫果 《世界博览》2010,(22):86-87
电视剧《粉红女郎》热播的时候我上大二,对刘若英饰演的结婚狂很是不以为然。在我印象里,刘若英应该是那样的角色,知性优雅淡定,而不是成天叫嚣着“我要结婚”的疯女人。8年过去了,我念完了本科和硕士,在经济危机时找了份工作糊口,面临着大姐生娃、小妹结婚、家里逼婚的严峻现实,终于对结婚狂有了同情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正>人情小说又叫世情小说,顾名思义它是反映世态人情的小说流派.这派小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传奇,不过形成流派还是在明清时代.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许多专家,对人情小说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等,都有过较深的研究,本文仅就人情小说在理想探索方面的特色,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一、以妇女问题为示范,提倡“平等”为中心的理想探索内客明清人情小说的理想探索,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有社会政治方面的,有爱情婚姻方面的,也有人伦关系方面的.值得注意的是,人情小说所探讨的这几方面的理想,大都是从妇女问题入手的.而在这些问题中,提倡“平等”思想成为理想探索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有许多能够揭示出普通人心理,并达到"曲尽人情"效果的诗句。这 些诗句在题材上主要有四类:揭示有关世态人情方面的社会心理;表达战乱时期苦难百姓的心理;抒发 游子情怀及离情别绪;感叹时光流逝、人事渐衰。在艺术手法上则具有口语化倾向和以议论入诗的特点。 而杜诗能够达到"曲尽人情"效果的原因,在于诗人所经历的战乱、漂泊生活及其真挚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5.
从人际关系看中国人的人情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际关系、人情法则的文化内涵。中国人的不同人际关系类型对应着不同的人情法则。本文认为,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工具性倾向日渐显现。人们在思考或移植现代西方某些管理模式时,应理性地对待和保持本民族的优良人文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6.
郭岸 《世界博览》2012,(12):84-84
正文澂明书画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都可以在送礼活动中找到之所以产生的根源。中国究竟谁是同时代可比拟米开朗基罗的大师?在明代艺术史课堂上,学生们向英国艺术史学家柯律格提出了这个问题。柯律格回答说:"文徵明。"文徵明(1470~1559)几乎和米开朗基  相似文献   
7.
牛僧孺的《玄怪录》是唐代小说的一部代表作。牛僧孺在《玄怪录》中写了许多神奇怪异的故事,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怪物与怪事里,作者以怪物模人事,以怪事寓人情,体现了志怪小说人情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老庄思想不是作为一种学说引起周作人的接受或批评,而是作为一种信念渗入到周作人的生命意识的深处,进而影响他的观念、生活和创作。他不是很多宣传老庄思想,但他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乃至文学风格较之其他现代作家更隐秘却更深刻地体现了老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9.
郭馥 《科技资讯》2009,(22):239-239
历史新课标从具体内容到总体目标都突出了素质教育,也凸显了德育教育的功能。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它使历史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和个人的发辰有机结合起来。历史课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即接受地方历史地教育,又增长知识,还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心理绑架现象中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与人情关系文化中的人情愧疚感之间的关系,采用资源分配者的视角,通过实验模拟的方法,考察拥有分配权力的被试面对人情关系时如何做出社会资源分配行为.研究一发现人情愧疚感越高将会引起越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研究二发现越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出现之后可以预测越低的人情愧疚感.综上所述,人情愧疚感会导致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的出现,而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出现之后可以预测更低的人情愧疚感,所以人情关系中的人情愧疚感像是一种内驱力"心理绑架"了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引导着不公平的分配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