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4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5篇
教育与普及   2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7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321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禁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并反映在各民族语言中。不同民族的禁忌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这是因为世界各民族存在着明显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同样,中西方在禁忌方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均在英汉禁忌语中有所体现。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的异同,以及在这些异同基础上二者的互译。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人的交际行为具有间接性和含义模糊的特点。这种化误读的根源在于西方人用他的眼光看待中国交际化,容易看到其显性化的一部分。阐释这些化现象时,西方人容易用自己交际化的标准对中国交际化进行重构,忽略中国交际化的隐性化,把中国交际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简单化。  相似文献   
3.
交际法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交际能力。Krashen指出,只有在进行可理解的,有趣的或相关的,不按语法项目编排的和大量的输入的情况下,语言习得才能够得到最好的发生。这些原则对交际法来说也同样适用。遵循这些原则可以使外语教学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业艳 《科技资讯》2008,(11):114-114
本文主要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初步探讨和分析,以及当今教学中理解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因入手,并结合了跨文化交际的具体内容提出了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转变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寻求英语语言规律和掌握高职英语教学的方法是许多高职英语教学者在不断探索的问题.为此,我从听力、口语、阅读、表达四个方面总结出,分别采取听说法、直接法、翻译法和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可以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走势,跨文化旅游活动日趋兴盛,相关课题的研究也得到了重视。但因跨文化交际学近年来从其他学科引入旅游学科,因而,有必要深入探讨。文章就旅游跨文化交际的概念界定、文化差异对旅游者旅游动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影响以及旅游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多视角性等诸多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7.
常敏 《科技信息》2007,(28):126
近年来,外语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造成交际失败的现象却屡见不鲜,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有很多,而当前外语教学的状况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对语用失误现象进行了分类评析,并对外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柳文娟 《科技信息》2007,(6):169-169
本文首先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9.
言语交际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林 《镇江高专学报》2006,19(4):104-106
借助题旨情境,模糊语言在言语交际中十分活跃,语用灵活,可使言语表达更加有效、更加睿智、更加委婉、更加灵活。应结合语境并随语随文来剖析其表象,阐释其语义,体会其言外之意和弦外之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论述不同历史时期影响较大的六种英语教学方法的利与弊,对其做出评价及比较,以便有助于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