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2.
张怀瓘书论中表达"效法"概念的有"师、模、祖、效、范、仿、规、宪、述、则"等词,共同形成了以这些词及其组合成的词语为核心的概念词语系统。其中"师"、"模"二词类聚能力最强,在书论中场内组合最多;"则"类聚能力最弱,在书论中场内、场外组合均没有;其他诸词场内、场外组合均只有一个;"模""祖""仿"三词则没有场外组合。词语类聚情况亦反应了同一概念场内成员地位具有不平等性,在使用频率和构词能力方面具有差异性。在辞书编纂方面,要在特定的范围内,对同一概念场中的成语进行穷尽式的搜索、考查,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提高编纂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论书者历来重视张怀的书论 ,将此作为研究其书学理论体系的主要依据 ,然而在对其书论中部分词语及文句的理解上有不妥之处。试辨释数例以明之。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美学命题,同样也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审美标准之一。古典文论及书论中涉及大量意象、意境的论述,使之形成了文论与书论在意象审美观中的契合,这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是极为特殊的现象。将意象置于传统文论与书论的边缘语境中,融汇文论与书论的共通之处,能够理清意象审美在传统文论与书论中的契合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的书论,虽然没有形成体系,但其中有很多真知灼见.在继承与创新问题上,他主张"师法古人,变化在我",重视继承,更强调创新;在碑、帖问题上,他通过对二者的比较重新审视碑刻书法的艺术价值;在书画关系问题上,他主张"书画同源";在审美观念上,他认为美与丑可以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6.
孙清彦《学书枝言碑》是久坠尘封的重要历史文献,是书法与书论合璧的瑰宝.作为古代黔西南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艺术理论,它甚至填补了贵州近代书论的一段空白,堪称金州史上文化品味最高的碑刻.可惜原石已毁,今仅存残石四截及各处散帙拓片、照片资料,诚如散乱的扑克残牌,无人卒读.故尔一直未见其全文刊行.笔者兼习文学与书法,在勤力搜集、整理、校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孙清彦,初步回答其《学书枝言碑》的诸多疑问,勘正地方史志所载之不确,并勉力点校注释全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