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动力相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腰腿痛患者进行腰段脊髓造影,作过伸过屈位的侧位对比动力片观察其改变,开放手术患者观察术中椎间盘突出类型,穿刺切吸术患者复查CT观察椎间盘突出回纳情况。结果69例脊髓造影中6例为腰椎滑脱并椎间盘突出,提示不能回纳型准确率达100%,提示回纳型准确率有84%。结论脊髓造影动力相改变对判断椎间盘突出能否回纳和判断腰椎稳定性等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获得HBV标志物(HBV-M)多种组合结果模式.其中少见结果模式难以免疫学的一般原理解释,也不易判断其临床意义.本文5000余例样本例证了少见结果模式的存在,并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重要的结果模式进行了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3.
龈沟液炎性内容物及在牙周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周病患者的龈沟液内容物及水平均可发生变化,不同的内容物的变化反映了牙周病变的类型和程度.因此检测龈沟液内容物水平的变化可对牙周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较细地讨论了“尿培养”对泌尿系感染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Ptfv_1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tfv1值在判断心功能状态时具有参考价值 ,故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电图Ptfv1的动态变化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用体视显微镜和手术显微镜在100侧成人脑标本上观察了脉络膜前动脉的起始,走行及分支分布。对50~70岁脑标本的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做了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颈内动员脉壁呈现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者占88.3%,与颈内动脉相对应的脉络膜前动脉阻塞者二例占3.8%,管壁增厚,管腔缩小者4例占6.7%。提示:年龄60岁以上,出现下明原因视野缺损,脉络膜前动脉阻塞或狭窄的可能不能除外。  相似文献   
7.
8.
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窦慧宏  龙桂芳 《广西科学》2006,13(2):139-142,146
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 fR)是完整的细胞受体的一个可溶性节段,通过酶免疫法或免疫浊度法可从血清中检出。sT fR反映机体贮存铁的数量以及所需铁的数量,是判断机体是否缺铁的一项敏感指标。sT fR可以定量评价骨髓幼红细胞的生成,尤其适用于评价各类骨髓红系显著增生的溶血性贫血。  相似文献   
9.
10.
结核病是当今全球范围最具有临床意义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是成年人最主要的传染性杀手。每年全世界约有一千万新发病人,约有三百万人死于结核病,它是单因素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结核病主要影响世界上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结核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致死性结合,加快了结核病的流行进程。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如链霉素、对氨柳酸、氨硫脲、异烟肼等相继问世,开创了结核病治疗的化疗时代。在70年代前,对病人的管理主要采取住院治疗,当时的疗程大多是12~24个月,多数病人无力长期住院治疗,因此疗程后期以及相当一部分因各种原因不能住院治疗的病人不得不在门诊接受治疗,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对医嘱的依从性较差。基于这种情况,为了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及便于管理,迫切需要缩短疗程。60年代,利福霉素类药物的问世,及基于对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的作用的认识,许多研究者开始进行不同抗结核药物组合以及不同的治疗疗程试验,JohnCorfton爵士、WallaceFox博士和其他一些研究者的实验,促使短程化疗的出现,也就是现今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的6~8个月的治疗计划,这种有效方案使结核病治疗缩短了一半时间。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结核病控制带来新的前景,结核病控制将继续受分子生物学发展之惠,在结核病的分子发病机理、分子生物学诊断、易感个体的基因治疗、新型抗结核药物和疫苗的研制、耐药的分子机制等诸多方面都将得益于分子生物学之发展。在进一步加强对已有的科学方法和技术进行推广普及的同时,将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作用,着重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有关的基础、临床研究,面对在人类历史上肆虐数千年的结核病,需要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卫生经济学和社会医学等领域的合作和相互促进。在人类消除结核病的漫漫历程中,科技的发展将为下一世纪的结核病控制带来巨大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