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短时间闪变严重度Pst是IEC标准中衡量电能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用分段线性插值法、曲线拟合法、统计分析法详细推导了Pst的计算过程,并通过matlab仿真对三种方法得到的Pst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2.
赵静 《科技信息》2007,(10):25-27
一个超声波图像评价系统,此系统的目的在于能在临床上辅助诊断慢性肝疾病,此系统使用肝疾病严重程度的数字化得分来反映慢性肝疾病的进展程度。慢性肝脏疾病的进展主要与软组织的纤维化数量有关,一种有效的评测指标称为计算机形态测量得分(CM),CM能正确地测量人体肝脏切片中肝组织的纤维化比例,通常被认为是评价慢性肝疾病的“金标准”。在肝疾病超声图像的纹理特征与相应地CM得分之间,使用径向基函数网络(RBF)来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关性。RBF网络的输出即可指示出肝病严重度超声波图像得分(UDS)。在120个测试图像中使用UDS评分标准,正确分类比为可达92.5%。此结果显示出,UDS标准极有可能为诊断慢性肝疾病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3.
短时间闪变严重度Pst的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时间闪变严重度Pst是IEC标准中衡量电能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用分段线性插值法、曲线拟合法、统计分析法详细推导了Pst的计算过程,并通过matlab仿真对三种方法得到的Pst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4.
以某化工品罐区为研究对象,引入欧盟ARAMIS体系对该罐区进行系统风险的定量分析。在确定分析对象的设备类型及可能形成的关键事件的基础上,运用bow-tie图计算得到关键事件的概率;利用风险矩阵对该罐区可能形成的火灾事故进行事故场景的选择;以ARAMIS体系中脆弱度分析模型为基础分析该罐区中受体的脆弱度,进而得到特定事故情景下的定量风险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该体系在事故风险表征及风险扩展分析方面具有较好的独到性,能够为化工区风险评估及优化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以某大型风场的风机为研究对象,运用FMECA(故障模式后果与严重度分析法)处理收集到的风机主要系统的故障信息,分别从叶轮、发电机、变桨系统等各部分进行研究,详细阐明各部分的故障模式、故障原因、故障的概率等级与严重等级、故障对自身局部的影响、对上层系统与顶层系统的影响,并且还提供了针对不同故障原因的处理对策和措施,并制作相应的分析表格,目的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此表格对风机故障机理进行快速分析,并找出风机故障点.  相似文献   
6.
结合山区高速公路道路特点及其事故特征,综合国内外鉴别方法,提出当量事故数-鉴别指数-非定长分段法相结合的适合山区高速公路的组合鉴别法,最后在包茂高速(西安至榆林)铜川段进行实例验证,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8.
PCPR 煤矿安全体系把降低煤矿事故概率与降低煤矿事故的严重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为工人提供了避难空间、创造了更多的时间,提高了救援效率,减少了人员伤亡与物质损失。并结合在常村煤矿的应用,表明了PCPR煤矿安全体系具备了在煤矿推广的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淋巴瘤(DLBCL)患者的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以及其与病程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47例,并收集同时期经病理确诊的DLBCL患者51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所有受试人群的CRP浓度.结果 DLBCL患者的CRP浓度为(23.85±7.22)mg/L,相对于健康人群的(6.64±3.17)mg/L明显升高.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CRP水平逐渐上升,与对照组及不同分期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CRP患者化疗有效率为44.83%,低表达CRP组为77.2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31.728).GCB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NGCB组,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患者进行CRP检测能够反映其疾病变化,并且能够应用于评估不同类型、分期和严重度.  相似文献   
10.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对单站、区域冷冬进行了定义和等级划分,并自定义了冷冬强度及冷冬严重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90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1961—2010年冷冬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东北各站冬季均表现出增温的趋势,增温的幅度为每10年0.02℃~0.94℃,在区域上由西往东增温幅度逐渐变大.就整个东北地区而言,近50a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为每10年0.55℃.东北地区各站冷冬发生的频率为30%~48%,总体的变化趋势为从东南往西北再向东北逐渐降低.近50a东北地区各站点冷冬强度为1.18~2.20,但冷冬强度的分布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空间格局;各站点冷冬严重度为0.22~0.68,其分布大致为从东南往西北再向东北逐渐减弱.近50a东北地区冷冬指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线性趋势为每10年-10.47%,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La Nina现象的发生可能对东北地区出现冷冬的影响不大,而北极涛动的负异常可能是东北地区发生冷冬事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