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尽管隐喻和类比都属于科学的逻辑,但隐喻是创造相似性的,因此,如何评价一个隐喻的好坏,尚无公认的标准。而类比论证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已接受的)相似性的推理,从而可以对它给出相关评价。Bartha近来提出类比论证的评价标准和程序,他提出的标准主要包括先验关联和泛化潜力两个方面的。以达尔文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类比为例表明Bartha的标准和程序可以用于说明科学知识的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致主义确证理论认为只有信念之间的一致才能产生确证,这就使它面临如何容纳经验内容的难题。古典一致主义者将经验等同于信念,邦久用认知自发信念来解决经验观察的确证问题,但这些理论都存在问题。麦克道威尔将经验构造为概念性但不是信念性的状态,为解决经验观察在知识确证中的地位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手抉择专家意见的依据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实践和生活世界中,面对一个问题,当两个专家给出不一致或相;中突的专家意见时,外行或新手是否能够又如何能够获得辩护地相信一个专家意见而不是另一个专家意见?  相似文献   
4.
知识论析取主义是当代知识论的新思潮。该理论汲取了知识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元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尝试解决知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新恶魔论题是外在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因此该论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知识论析取主义要面对的问题。基于行动哲学中对行动理由的讨论,在知识论领域也可区分出辩护性认知理由、动机性认知理由和解释性认知理由。在此基础上,知识论析取主义者获得了回应新恶魔论题的一种方法。在回应怀疑论攻击的过程中,认知行为与认知结果之间的规范性关系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权利冲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不同法律保护之依据的权利,因权利主体价值利益的差异,以及法律对权利体系规范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权利边界模糊,从而引发权利行使过程中不和谐、矛盾的状态。我们在分析权利冲突产生的原因之后,对权利冲突的解决提出了五个方法:在公权与私权领域以生命权优先为原则;私权领域私权体系规范化原则为前提;个案分析为核心;在充分肯定代表个体利益的权利基础上,坚持代表社会利益的权利适度优先原则;特殊主体权利限制原则。  相似文献   
6.
先验知识是一种"独立于经验"的知识。它所独有的特征是排除将感观世界作为其知识的基石或理由,而通过非感知理性获得,如直觉,纯理性和反省等等。本论文基于当代分析哲学家对康德先验知识概念的重新解读,修正和提炼,分析先验概念的消极描述,积极描述以及探讨不可修正性是否可作为其特征,进一步论证先验辩护即为先验的本质,赋予其时代特征。这一概念能为我们提供结合先验和经验各自优点的更好评价,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验是如何与先验保持和谐,至少在原则上保持和谐的。  相似文献   
7.
财政在多方面都能对公平与效率产生影响 ,财政能促进收入公平分配 ,财政能为企业竞争创造条件 ,财政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财政可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林景鸿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5):77-80,84
修辞责任是指作为修辞主体或说话者对自己提出的宣认所应承担的证当责任或说服责任.然而,具有十分突出动态特征的修辞实践却表明,修辞主体在修辞过程中并非总是一成不变单方面地履行其全部的说服责任,说服责任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地转移到受众一方,甚至可能在修辞者和受众之间灵活转移.本文尝试在西方修辞提供的理论框架内,对修辞实践中的相关例证进行分析,以探讨修辞责任的游动性及其调控机制.作者认为,恰当采用修辞责任转移的手段,让修辞对象积极参与或分担部分证当责任,能获得更有说服力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9.
Kuhn argued against both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and convergent realism. Although he likely misunderstood the nature of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which it seems he wrongly believed to be an epistemic theory, Kuhn had an important epistemic point to make. He maintained that any assessment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beliefs and reality is not possible, and therefore, the acceptance of beliefs and the presumption of their truthfulness has to be decided on the basis of other criteria. I will show that via Kuhn’s suggested epistemic values, specifically via problem-solving, his philosophy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a coherentist epistemology. Further, coherentism is, in principle, compatible with convergent realism. However, an argument for increasing likeness to truth requires appropriate historical continuity. Kuhn maintained tha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s full of discontinuity, and therefore,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of convergent realism is not satisfied.  相似文献   
10.
The widespread impression that recent philosophy of science has pioneered exploration of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shown to be in error, partly due to a lack of appreciation of historical precedent, and partly due to a mis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have been intertwined over the last centur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eferents of “democracy” are an important key in the American context, and that orthodox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tend to be molded by the actual regimes of science organization within which they are embedded. These theses are illustrated by consideration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philosophers of science: John Dewey, Hans Reichenbach, and Philip Kitc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