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耗费大量笔墨渲染貂蝉义举的罗贯中,对貂蝉"长安兵变"后的下落,始终保持沉默。在历史价值被榨干之后,她遭到了主流文人的抛弃。但仍有一些作者在孜孜不倦地追问她的下落。继而任意虚构故事,以致其结局形成了"惨死"和"善终"两大系列。  相似文献   
2.
2011年9月19日至22日,由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和山东省东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平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学术研讨会暨罗贯中纪念馆开馆仪式"在东平县召开。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罗贯中及其著作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与会代表不仅进一步确认了《三国演义》作者和《水浒传》作者或主要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及其与东原文化的关系,还在《水浒传》与东平关系的研究资料方面有新的重要发现,并反击所谓"双典批判",对两书的思想文化意蕴和版本、传播等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拥刘反曹”是贯穿于《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它有历史的、个人现实的诸多主客观原因.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罗贯中作为封建知识分子有此思想不难断定;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广泛采纳史书及民间故事,而这些史书、民间故事中大都充斥着“拥刘反曹”的色彩,罗贯中在搜集整理写作《三国演义》时肯定会受其影响;罗贯中生于动乱的元末明初,“拥刘反曹”无疑寄托了他向往圣君贤相的仁政统治的政治理想;另外,“拥刘反曹”也寓有反蒙兴汉之意.  相似文献   
4.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所写的"空城计"的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但诸葛亮导演的这场"空城计",只是罗贯中虚构的一个传奇故事。不过,在这之外,历史上倒曾有过不少"空城计"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5.
明初《录鬼簿续编》记述了罗贯中创作《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部杂剧,却无创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记录,故而许多学者否认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著作权。但若从杂剧《风云会》的题材选择、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文字语言等方面同《三国演义》、《水浒传》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内在关联。在未发现新的文献资料之前,戏曲家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著作权或部分著作权的观点,仍不失为一种最可信、最合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三遂平妖传》是文学巨匠罗贯中的作品,《水浒传》也是由他改编写定的,但是罗贯中对于两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北宋年间的两次农民起义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这种情况出现的其原因,一是作者本人的儒家道德立场,二是受已有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英雄末路     
观一个朝代的兴衰嬗递,考察其杰出之士的种种死状,不失为一个方便途径。若忠贞之士得享高龄,有功之臣屡获提拔,英雄遗孤得到抚慰,千夫所指终受裁制,学者文士不受连累,宗族旁系免遭株连,这样的朝代,通常意味着升平与祥和。反之,若暴君于九泉下含笑,志士在囹圄中受戮,书生彷徨无地,壮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第二作者罗贯中把林冲历史原型人物的粗犷性格改塑成一个以平和、沉稳为性格基调的人物,通过其人生命运,揭示出了"乱自上作"的主旨,概括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性口号,作品的思想和认识价值大大提升,显示出其善于由平凡出新奇的艺术创新能力。罗贯中对林冲性格的改塑,其视角不仅限于从社会和民族心理着眼,还包含映衬对比的艺术构思在内。或许是将前辈对林冲外貌定型化的描写奉为不应打破的成规,罗贯中只是改塑了林冲的性格基调,却仍保留了"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外貌,结果就出现了细人粗貌背离的现象。林冲的性格由罗贯中的率先改塑,到李开先重塑为形神统一的形象,以及在历代的艺术实践中不断丰富,以细人细貌为特征的林冲形象已经完全定型化。在几百年的历程中,作家和读者、观众都是林冲性格、形象改塑的创造者和促进者,因而林冲在《水浒传》之后的文艺作品中形神统一的形象是一种群众性、历史性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9.
蒋铁生先生的《泰山文化研究》一书,2011年4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三十多年研究泰山的学术总结,是研究泰山文化的重要成果之一。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历来学术界都十分重视,本书从多个方面论述了泰山文化,反映了作者敏锐的学术嗅觉及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的时代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今存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是一个补配、拼凑晚出的本子,不可作为考证<三国演义>著作权的重要根据.张志和先生据黄正甫刊本论<三国演义>非罗贯中所作,其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等等,不能成立.<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泰定三年(1326)左右.罗贯中是元末东原(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人,他的<三国演义>的著作权铁案如山,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