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综合类   4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的贵州铜仁坝黄剖面留茶坡组层状硅质岩和湖南张家界柑子坪剖面留茶坡组穹隆状硅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Ge/Si特征进行分析, 探讨两种硅质岩的成因。层状硅质岩的SiO2含量为96.06%~99.61%, 穹窿状硅质岩的SiO2含量为98.62%~99.56%, 平均值为99.13%; 其他元素含量很低, 两者均为纯硅质岩。坝黄层状硅质岩的ΣREE为20.14~248.56 μg/g (平均100.62 μg/g), Eu/Eu*值为0.90~1.10 (平均1.06), 无明显异常, Ge/Si值为0.13~0.98 μmol/mol (平均0.50 μmol/mol), Al2O3与ΣREE明显正相关, 表明硅质岩成分明显受陆源输入的控制。柑子坪穹隆状硅质岩的ΣREE值低, 为3.75~7.24 μg/g (平均5.73 μg/g), Ce/Ce*值为0.46~0.66 (平均0.57), 具负异常, Eu/Eu*值为2.28~11.07 (平均4.60), 具明显正异常, Ge/Si值为1.09~1.43 μmol/mol (平均1.25 μmol/mol), Al2O3与ΣREE的相关性较差, 表明硅质岩为海底热液成因。Al2O3与Ge/Si的相关性强弱也可以反映硅质岩的来源。结合古地理环境, 推断层状硅质岩可能形成于盆地内部, 而穹隆状硅质岩可能发育在台缘同生断裂处, 因海底热液喷流而形成。以1 μmol/mol 作为Ge/Si的临界值可以为示踪硅质岩的物质来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皖中南地区下二叠统发育8种不同的沉积相带。栖霞组下部主要发育滨岸细碎屑岩相带和半局限海台地相带,中上部发育开阔海台地相带、较深水台凹相带和台棚内带;早中孤峰期发育台棚外带、台棚内带和台地边缘缓坡相带,晚孤峰期在宿松地区发育了台地边缘生物滩相带。研究区下二叠统成岩环境划为海底-浅埋藏、中埋藏、深埋藏和表生成岩环境。并阐述了这4种成岩环境内的成岩作用类型组合标志。  相似文献   
3.
桂南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及广西古特提斯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吴浩若 《科学通报》1994,39(9):809-809
近10年来,随三江地质工作进展,滇西古特提斯的存在已普遍接受.最近,日本学者提出,日本石炭-二叠纪火山岛弧和海岭组合形成于低纬度的原太平洋(Proto-Pacific)海域,三叠纪后才分别北移到现在位置.从而,古特提斯从滇西如何东延及其与原太平洋的关系,成为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本文根据近年对广西南部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及有关地质问题的研究,对此进行初步探讨,并相应地对广西地质提出某些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硅质岩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地球化学及沉积岩石学等方面,配合一些数学地质分析方法(如Q-型因子分析、对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及Q-型聚类分析等),对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的成因、硅质来源和水深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层控”这一概念由德国矿床学家A·茅塞尔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引入到矿床学中,它为人类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提出迄今不到一百年的概念已经为人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本文通过对层控矿床相关概念及以硅质岩为赋矿岩石的层控矿床进行综合评述,旨在探究该类矿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秦岭造山带及其南部地区广泛发育硅质岩,并与矿产资源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扬子板块的演化及秦岭造山带以南的硅质岩进行综合评述,旨在探究华南地区硅质岩与矿产资源之间的重要联系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云南哀牢山带两类硅质岩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衰牢山带蛇绿岩底部及顶部放射虫硅质的地质学,微体古生物学,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蛇绿岩底部为浊积岩建造,其放射虫种属相当于晚泥盆世;硅质岩δ^30Si为-0.4‰-0.5‰,δCe为0.77-0.97(平均0.85),。LaN/YbN为0.77-1.06(平均0.96),均指示其形成于深海环境;蛇绿岩顶部的放射虫硅质岩与蛇绿岩套中玄武岩呈整合接触,属于衰牢山带蛇绿岩套组成单元,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塔北地区多个碳酸盐岩露头的深入研究,认为该区域碳酸盐岩依次经历了硅化→热液白云石化→方解石化3个主要的后期成岩作用改造。通过对包裹体、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硅化流体具有高温度、高盐度特征;热液白云石化流体具有相对基质白云石明显的Eu正异常以及更高的轻重REE的分异度,而对方解石化流体的平衡水的计算可知,δ18OSMOW主要分布在+5.5‰~+12‰区间内,与岩浆热液流体的同位素值相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存在岩浆热液对塔北地区碳酸盐岩的后期成岩改造。此外,通过对各露头碳、氧、锶同位素等的分析发现,后期成岩流体具有复杂性和叠加性,存在有机碳的影响以及大气淡水、壳源富87Sr地层水的混溶。岩浆活动为热液循环提供了大量的热源,异常的热事件驱动成岩流体进行广泛的循环流动,对碳酸盐岩地层进行热液成岩改造,同时岩浆热液也为成岩流体提供了诸如Si,REE等物质组分。晶洞内大量石英、硬石膏的发现说明研究区域的碳酸盐岩经历了广泛的酸性溶蚀作用,具有岩浆活动背景的开启性断层发育带成为有利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地质时代的碳酸盐岩及硅质岩中的超微化石、微孔隙、微裂缝、岩石结晶形态、颗粒大小和它们互相之间的接触关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这些超微结构和超微化石对进一步揭示岩石、地层的奥秘,对找油、找矿,生命起源以及微古生物学的发展,生物硬体的形成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大水式金矿含金硅质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于西秦岭南缘的大水式金矿是一个新类型金矿,其容矿主岩为一套热液硅质岩硅质岩的产状、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空间配置等与典型热泉体系沉积物架构相似,硅质岩化学组成与广东长坑硅化岩、腾冲热海硅质岩、美国卡林型金矿含矿似碧玉岩以及海底热泉硅质岩相近,稀土元素组成及配分曲线、硅氧同位素组成等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与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关,金矿类型可能属于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列中的一个新的矿床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