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现代海洋中,从浅水区至深水区都有足够的氧气供动植物生存。那么,海洋中什么时候出现氧气的呢?科学家一般认为,显生宙(大约5.4亿年前至今)植物完全出现后,现代氧化海洋的雏形才完全形成,之前的海洋环境总是在氧化与缺氧之间反复变化。  相似文献   
2.
《自然杂志》2015,(2):76
<正>(2012CB822000)曾存在一些时期,极地地区被森林而不是冰盖覆盖;曾存在一些时期,极区的海洋是温暖的;曾存在一些时期,热带雨林在中纬度也有发育。对地球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来说,这个星球是处于温室状态而非我们目前所处的冰室状态。当前,大气中的CO_2含量达到了0.42百万年以来、甚至是20百万年以来的最高值,导致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3.
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由多次起源→辐射→灭绝→复苏组成的阶段性过程。其中,辐射与绝灭是明显的突变或质变。显生宙以来,全球海洋生物经历了五次大灭绝和三次大辐射。五次大灭绝分别发生在奥陶—志留纪之交、晚泥盆世弗拉—法门期之交、二叠—三叠纪之交、三叠—侏罗纪之交和白垩—第三纪之交;三次大辐射分别发生在寒武纪初、早中奥陶世和中三叠世安尼期,相应出现了三个演化动物群:寒武纪演化动物群、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和现代演化动物群。  相似文献   
4.
长时间尺度碳循环演变控制了大气CO2的含量.显生宙以来,大气CO2含量的变化及其对地表气温的控制,是古气候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地球系统箱式模型被广泛用于揭示长时间尺度碳循环和古气候变化的过程与机制.以COPSE(Carbon-Oxygen-Phosphorus-Sulphur-Evolution)和GEOCARB模型为代表的早期长时间尺度碳循环模型,在应用于显生宙大气CO2含量变化研究上成效显著,但因无法表达地球三维地表的影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新发展的SCION(Spatial Continuous Integration)模型基于COPSE模型,结合了GEOCLIM模型中运用的FOAM(Fast Ocean-Atmosphere Model)气候模型数据集,实现了大陆风化的动态表达,进而更准确地表征了长时间尺度的碳循环演变.然而,最新版SCION模型模拟的大气CO2含量变化,仍与大气CO2的地质指标记录存在不一致之处.采用多箱式海洋替代单一箱式海洋,区分硅酸盐岩性对风...  相似文献   
5.
 《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对中国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9个纪的海相地层中、于1883至2015年、根据中国材料创建的757个属的腕足动物化石进行逐一查考和再研究,对属的取舍及其分类位置提出了新观点,并将相关的模式种展示于125个图版中。在最新各纪年代地层框架下,更新各属的地质历程,并确定各属的地理分布。在梳理相关的其他腕足动物属的基础上,论述各时期的化石组合或动物群;并对显生宙几个重大宏演化过程中腕足动物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中国的这些腕足动物化石,不仅在地层划分对比、盆地分析和矿产勘探上有重要意义,在古生态、古生物地理、古气候与古环境及全球古地理再造上,也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姚玉鹏 《科学通报》1997,42(10):1119-1120
1996年10月,法国Rennes大学的江博明教授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Dobretsov教授联名向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显生宙大陆增生:东-中亚地区的证据”的IGCP立项建议书.该项目受到委员会的好评,最近已被正式接受为IGCP项目,项目编号IGCP420.我国的东北和新疆、内蒙等地区是该项目研究的主要地区之一,我国的科学家在项目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现将该项目介绍如下:1 立项意义地球的地壳在太阳系各行星中是独一无二的,其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对大陆地壳的演化存在着两种假说:第一种是假设现有的地壳主体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形成的,通过地幔以稳定  相似文献   
7.
对赣南上犹县侵入于陡水加里东期花岗岩的煌斑岩的地球化学进行了分析, 并重点分析了其中锆石的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陡水煌斑岩属于高钾弱碱性辉云煌斑岩, 高Mg#(0.74), Ni (253 mg/g), Cr (893 mg/g), 但又富REE, Rb, Sr, Ba和K等不相容元素表明其母岩浆可能起源于被非壳源介质交代过的富集地幔. 形貌学和LAM-ICPMS U-Pb定年显示煌斑岩中的锆石都是捕获的, 大多数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1.86 Ga, 少量形成于显生宙的不同时期. 古元古代锆石具有岩浆成因特征并具有相似的176Hf/177Hf和176Lu/177Hf同位素比值, 表明它们来源于同一火成岩基底. 该基底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相似于浙南龙泉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 而不同于南岭地区的基底组成, 说明研究区属于东华夏武夷地块的古元古代基底向西延伸的一部分. 这些古元古代锆石具有低的Hf同位素组成, 显示壳源特征. Hf模式年龄, 以及老的继承核的存在和结合前人的资料, 表明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源岩是新太古代地壳, 暗示武夷地块存在更老的基底. 古元古代克拉通化后, 武夷地块一直稳定达1.0 Ga以上. 5颗显生宙锆石的U-Pb年龄和Hf组成表明研究区深部的古元古代基底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早期受到了多期岩浆活动的改造, 而且在加里东时期的岩浆活动还可能伴有新生地壳的再造.  相似文献   
8.
韩宝福 《科学通报》1997,42(17):1829-1832
最近几年,新疆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作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的注意,关于碱性花岗岩的时代、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本文报道的是关于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Nd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及其对于显生宙地壳生长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前寒武纪是地球形成与演化史上最为漫长的一个地质时代。地球如今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5.42亿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那以后,地球出现了大量的生物,称为显生宙显生宙的第一个地质时代,就是寒武纪。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就是比寒武纪更古老的约40亿年漫长的地球。地球80%~90%以上的大陆,是在25亿年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白垩系和第三系(K/T)界线时期发生了显生宙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绝灭和劫后复苏.自Alvarez等人根据UT界线的Ir异常提出生物大绝灭的小行星撞击假说后,K/T界线的精确时代、重大地质事件和生物大灭绝及其内在联系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K/T界限时期(约65Ma)的冲击石英和微玻球粒的广泛分布以及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现同时代的Chicxulub陨石坑,使得撞击说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赞同.然而,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由地幔柱引发的大规模火山岩喷发、地幔去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