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9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51篇
系统科学   302篇
丛书文集   112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现状及发展   30篇
综合类   3839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This paper undertakes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10 measures of core inflation and evaluates which measure produces the best forecast of headline inflation out‐of‐sample. We use the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rice Index as our measure of inflation. We use two sets of components (17 and 50) of the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rice Index to construct these core inflation measures and evaluate these measures at the three time horizons (6, 12 and 24 months) most relevant for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s. The best measure of core inflation for both sets of components and over all time horizons uses weights based on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of the disaggregated (component‐level) prices. Interestingly, the results vary by the number of components used; when more components are used the weights based on the persistence of each component is statistically equivalent to the weights generated by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However, those forecasts using the persistence of 50 components are statistically worse than those generated using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of 17 components. The statistical superiority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method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it extracts (in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the common source of variation in the component level prices that accurately describes trend inflation over the next 6–24 months.  相似文献   
2.
利用浙江省2005年有关统计数据,分别采用加权平均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浙江省58个县级市、县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位.其方法科学、合理.对于帮助各地区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的经济实力提供了一个度量准则.  相似文献   
3.
基于信噪比的投资组合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收益率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根刻划投资的风险;用主成分综合反映证券市场的信息;用主成分的信噪比反映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与风险之间的均衡关系,并以此作为投资组合收益极大化的指标;得到了不同与H.Markowitz的投资组合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投资组合策略-卖空与非卖空条件下的投资组合的比例,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对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商、风险投资商与风险企业之间的两层委托代理的简要分析入手 ,首先在诠释委托—代理效率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分析委托—代理效率的一个理论框架 ,并应用此框架对如何提高上述两层委托—代理关系的效率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峭度的组分分析方法用来解析重叠峰.其优点是半盲源分离,即只要确定出重叠峰所含组分的数目,就能从混合波谱中分离出纯组分谱.采用CABK来解析模拟两组分重叠峰体系和酒样的GC-MS混合谱,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智能控制电采暖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前常用的几种采暖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重点对节能智能控制电采暖系统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应用前景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针对傅里叶-贝塞尔变换(FBT)难以估计和有效分离多分量LFM信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k分辨-FB(k-FB)级数展开结合dechirp的信号分离与估计算法。在FB级数的基础上引入k分辨参数,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了信号频率与级数的关系,证明了参数估计精度与k取值正相关。通过解线频调和k-FB级数计算,实现了信号分离重构和参数估计。在不同信噪比、信号功率比和k分辨条件下对信号的分离精度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与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FT)的方法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FOR MANY SCIENTIFIC FIELDS AND CAN BE TERMED AS QUANTITATIVE SEQUENCE ACTIVITY MODELS(QSAM)[1] WHEN REFERRED TO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 SHIPS BETWEEN STRUCTURES AND ACTIVITIES OF BIOLOGICAL MOLECULES, SUCH AS PROTEINS, AND NUCLEIC ACIDS. HOW- EVER,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 QSAM MODEL,…  相似文献   
9.
陆建鑫  冯驰 《应用科技》2002,29(6):23-25
介绍了采用DirectX技术的微机上进行视频编程的原理,并给出了视频叠加的应用例子。  相似文献   
10.
考虑经纪人投资情绪的委托代理合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提出将经纪人的投资情绪考虑进资本市场的委托代理关系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非理性经纪人的投资决策给委托人带来的影响,得到了此时委托人与经纪人之间的最优委托代理合同.结果表明,经纪人的乐(悲)观投资情绪可以使委托人的代理成本得到补偿,并且委托人对经纪人的最优激励强度随着经纪人乐(悲)观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经纪人的乐(悲)观投资情绪,对委托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