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理论,探讨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框架结构,根据这一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以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得出了若干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2.
五大连池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五大连池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五大连池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大连池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对五大连池新期火山地区的土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三类土壤动物、三类土壤微生物、土壤活性有机质、含水量和温度等9项土壤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该地区土壤资源的生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4.
对五大连池地区毛莨科植物进行调查采集 ,描述了各种的生态环境、花期、果期等 ,为合理开发利用五大连池地区毛莨科植物资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的水生植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大连池是我国第二大火山堰塞湖,湖中水生维管束植物生长繁茂,1993年春、夏季我们对其水生植被进行了调查,本文报道了这次调查的结果。五大连池共有水生维管束植物54种,隶属于38属25科.根据植物的不同生活类型和优势种,划分为3个类型11个群落,其中提水植物5个群落:菰群落、芦苇群落、菖蒲群落、小叶樟群落和水葱群落;浮水植物2个群落:菱群落和荇莱群落;汉水植物4个群落:眼子菜群落、金鱼藻群落、狐尾藻群落和大茨藻群落。  相似文献   
6.
五大连池火山旅游资源系统分析评价及保护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方法从旅游学角度对五大连池火山资源进行分析评价,以确定其开发价值和开发条件,力图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保护五大连池火山旅游资源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根据构造地貌特征分析和火山构造盆地水文地质条件演化等特征显示,五大连池火山群呈一环形构造,而石龙熔岩处于环的中心部,证明其古地理环境属于构造盆地湖。五大连池湖泊群不是堰塞湖。而是填塞湖的残迹湖。  相似文献   
8.
 干热岩被视为未来的清洁能源,是地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中国现阶段干热岩调查研究应遵循"面上开展,点上突破"的原则。基于"点上突破"原则,本文选取中国最新的火山群--五大连池火山群开展前期研究,通过搜集分析区域地质条件、岩石地球化学、深部CO2气体,区域地球物理资料,探讨了五大连池尾山地区存在干热岩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五大连池火山属于非深源火山,具备存在干热岩的可能,热源机制属于岩浆余热型,第四纪火山岩浆囊所处的深度上限值为3.3~3.4 km。区内深部CO2气体来源于地幔岩浆冷却成岩过程中的脱排气作用,是幔源岩浆囊中岩浆结晶分异的结果。W8勘探孔及附近供水井发现高浓度CO2的事实表明,在尾山与五大连池农场七分场之间的地下可能存在正在冷却成岩的岩浆囊。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利用地热资源,通过对五大连池的各种地热显示和地热要素的对比、分析,得到五大连池地壳中存在浅部地热源的结论。根据地热要素分析地壳中存在岩浆房,确定了地热储热层、盖层和导热通道,分析了该区冷泉和局部地热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观为冷泉,从沉积特征看,第四系玄武岩沉积是重要的隔热因素。地热异常仅在NW向张性断裂局部地段出露。  相似文献   
10.
分形与多重分形理论不断兴起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应用q阶矩结构分割函数法对我国休眠活火山之一的老黑山西部熔岩流张裂进行了分析,通过多重分形谱曲线,并结合Δα、Δf两个重要的多重分形谱曲线参数,得出Δα=3.736,不接近0点,同时多重分形谱离差Δf〉0,熔岩流张裂分布相对密集具有强烈的多重分形特性.为今后定量化研究熔岩流张裂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