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36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须溪词》遗民心态的变异及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刘辰翁及其《须溪词》者众多,然而就刘辰翁志节言,一致认为是位出色的爱国者,对前朝的忠贞始终不渝,直到终老。其实检阅《须溪词》,刘辰翁的遗民心态也非全如此。刘辰翁《须溪词》的遗民思想、隐逸心态也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他后期的某些心态相对全词的主体遗民思想而言,确实又带有变异的色彩。虽然这种现象比较微妙,不容易查考,也不能遮掩词人的总体精神风貌,但无疑也是当时词人的实际情感思想的表现,客观上为我们比较全面真实地研究刘辰翁《须溪词》的遗民心态提供了新的探测点,而这却正是历来评家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南宋遗民词中抒情主人公人格形象的形成,是远继魏晋名士旷达风度、近承姜夔雅士风流的。南宋遗民词人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与魏晋名士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故他们在放怀山水、怡情歌唱时,也就很自然地效法魏晋名士的风度了。  相似文献   
3.
论明末清初的遗民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民词并不是明清之际词人首创。然而 ,还从来没有哪个时代遗民词创作 ,能达到明末清初的高度 ;没有哪个时代遗民词的创作 ,能像明末清初一样有着明确、统一的主题 ;没有哪个时代的遗民词 ,在政治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上 ,能与明末清初媲美。可以毫不夸大地说 ,明末清初的遗民词成就是巨大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这是我们民族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4.
鸿雁意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抒情象征体系,对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南宋遗民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但继承了传统的意蕴,在表达黍离之悲、表现遗民孤凄流离的生存状态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通过鸿雁意象在这一特殊时代的丰富内涵,可以清晰地透视到南宋遗民词人强烈的遗民情绪和悲剧性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南宋遗民词人在元蒙统治下噤若寒蝉,不敢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绪,它实际上是一种恐惧心理的体现,这种恐惧心理是他们悲剧性心灵体验的一种表现,在唐宋词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清初特定时代语境中,遗民曲家们为了传达其复杂而幽微的文化心态,往往在戏曲创作中采用虚拟"故国"意象、寓言和女性关照等书写策略。"故国"意象是政治伦理在清初遗民曲家心中的自觉内化,寓言旨在张扬他们作为遗民的个性价值,而女性关照则凸显他们"赏才"和"伤才"相交织的复杂、矛盾心态。这是清初特定时代思潮在遗民戏曲中的多层面折射,从而使其戏曲创作展现出不同于元明戏曲的独特文学风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元朝与明朝灭亡后,朝鲜半岛上都曾出现中国的遗民群体。学界对朝鲜的明遗民群体作了较多深入细致的研究。相比之下,对元朝退出大都后高丽/朝鲜的元遗民群体关注较少。本文拟对此现象作一初步分析,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元明两代的朝鲜遗民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南宋末年,在文天祥以身殉国、忠义存诗存史的影响下,一大批南宋遗民、诗人奋起直笔,模仿杜诗,以诗存史,而且往往在诗前另以序言辅以记史.  相似文献   
9.
《尚书》中揭示的“殷鉴”观念为咏史怀古的文学提供了生成的文化土壤,封建统治者施于民众言说权利方面的苛政则是咏史怀古的文学生成的现实依据,而陵谷迁变之初的言语禁忌更是直接催生了遗民们那以咏史怀古的方式来抒怀的文学表达策略。在异族治下的宋遗民词人,承袭并发展了前人咏史怀古的文学表达方式,常常以陈述历史的方式来隐喻现实,借咏歌前人的方式来表述自我,且他们的这种言说方式带有明显的“遗民性”。  相似文献   
10.
荷兰汉学大师高罗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本文论述了高罗佩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历史、法律、医学乃至动物学方面的研究,并探讨了高罗佩的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琴道》、《明末义僧东皋禅师集刊》、《狄公案》、《秘戏图考》、《中国古代房内考》等,指出高罗佩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具有创造精神,因此得以在学术园地中建树了一座又一座瑰丽巍峨的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