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0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代试律题对有关祥瑞及灵异之类典故的大量选用,不但体现了唐代统治者借祥瑞文化维护自身统治的治国策略,也表明了尚奇之风在唐代的盛行。  相似文献   
2.
中唐人元稹的悼亡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作笔,以质朴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元稹的悼亡,用大量的关于黑夜与梦境的描写,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怀念天地。人惯用对比手法,以今昔之反差来强调往日之欢、今日之悲。由于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死亡的深刻感受,人在中反复地吟咏死亡———这个人生的永恒主题,从而使全笼罩着一种深深的死亡意识,呈现出一种万事皆空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3.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一种花卉,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在唐来时期,更成为一种共同的民族审美风尚。人为此也写下了数量众多的牡丹。这些或直接咏叹牡丹的形貌之美,或借花抒怀,托物寓意。借咏牡丹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反映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一种极富时代和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四首》是近代军旅的代表作,其批评了当时坛的靡靡之风,赞扬了陆游中描述从军之乐的豪情壮乐,同时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但终不沉默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的词创作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他的词沉郁、以抒发情志为主,取代了传统的的功能,而他的则学理学,平易、以吟咏性理为务。这是其个性的体现,也关乎词体的成熟、时代的风气和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自王国维先生提出“境界说”后,“意境”成为评论中国歌艺术的主要美学范畴。随后,作为歌意境的具体构成单位,“意象”概念也被引入美学范畴,成为分析揭示中国古典歌艺术规律的另一把钥匙。本文就是想借助这把钥匙,打开唐人宫怨艺术构造的城门,去浏览宫怨以悲愁幽寂为抒情基调的意象系列。  相似文献   
7.
台湾意识形态广告公司是一家风格非常鲜明的广告公司,其广告文案极具开创性和颠覆性。本文从文化、语言及叙事功能三个层面分析了意识形态广告文案的特点,重点阐述了它在内容上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与重构,在语言及叙事功能方面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9.
本历时地论述了徐成淼散质内涵;徐成淼具有明确的散的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从浮华走向厚重沉醉、 浓郁的质内涵、由意境向意象发展、以情绪作为结构的依据和线索、追求刚柔相济的语言态势;徐成淼散表现了对现代意识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都市意识以及以热烈取代恬淡、以动态取代静态上。  相似文献   
10.
中唐歌是中国歌由唐音入宋调的关键。皎然《式》的诸多理论和范畴所揭示的意义昭示着唐从创作构思方式到批评观念的转型,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学的发展变化,可视为中国学转型的理论界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