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5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时期峡江地区“击鼓焚山”的民俗活动是远古时代尚巫之风的残存,其目的是为烧龙祈雨以禳除旱灾;而“烧畬下种”则是自远古“刀耕火种”传承下来的一门农耕技术,但由于“占卜伺雨”的仪式亦使它带上了一些巫风色彩。二者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小说《边城》描绘了一个原生状态下美丽的边城茶峒,那里有优美、宁静、和谐的自然生态;有端庄、古朴、俗美的民居民俗;有厚重、质朴、纯真的民风民情。整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湘西乡土味和乡土情,展示了生态意义上的自然美、民俗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3.
汉民族是农业民族,人们世世代代以农为业。农业以土地为本,作为心理的一种沉积,人民重视土地,安土重迁,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特殊公建的殡仪馆建筑,体现着对人的关怀:死者的安息,生者的哀思,所以较之物质功能,其精神功能更为重要。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各有区别,这是殡仪馆建筑设计应该区别对待的。  相似文献   
4.
民俗风情对文艺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文艺民俗学因之而成为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民俗”在民间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神秘感及地域时代差异。民俗与文艺的结合与互动,缘于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共同需要,是一种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普遍性文艺现象。民俗从内容描写上的渗入与补充、形式构成上的影响与借鉴两个方面对文艺创作产生影响,体现出自身的多重艺术价值。强化文艺的民俗倾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是其创作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以冷俊的目光,透过这些具体的民俗世相,对旧民俗民风、礼仪制度、伦理道德、文化意识等进行了深刻的透视、揭露和批判。揭示了传统民俗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各国历法不一,五月五日禁忌原是北方晋、齐等国的习俗,后来才影响到全国,它原本与屈原没有关系。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北方厌胜之术与南方救屈原结合起来,才形成了完整的端午节风俗。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的竞渡在唐代风行于南北,端午风俗在唐代才基本定型;端午使屈原永远活在民俗和民间文化中。  相似文献   
7.
生产民俗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风尚。女性在生产民俗中的角色定位,与其在家庭及社区中的地位相关。而角色的转换,会引起这种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民俗审美学》以中华民俗审美属性、审美特征、审美鉴赏为其学科体系的三维基点,对“民俗审美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新的构架和营建。该书为我们感悟和把握民俗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化心理或文化潜意识的民俗信仰,与村民的年节生活有一种深层联系。凤村年俗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实际上印证着民俗信仰已融入了某种神圣的秩序,以致村落年节生活成为神圣秩序的展演。年节习俗对神灵和祖先的仪式是重复的过程,这种记忆一直延续到现在,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都市民俗文化的变迁主要表现“泛化”,泛化的根源在于历史原因、民风变革、心理原因、科技进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