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单级UASB-A/O组合工艺"处理实际晚期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考察不同有机负荷(OLR,organic loading rate)条件下氮与有机物的转化和去除及其产生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厌氧与好氧系统的动态缓冲能力使得COD总去除率均在90%以上;OLR过低与过高时,氨氮去除率分别因碱度回收不足与异养菌竞争作用而下降;总氮去除率随OLR的提升而升高,而当OLR过低时,受反硝化碳源与氨氮降解效率的双重限制,其去除率明显偏低;同时甲烷化反硝化UASB中挥发性脂肪酸(VFA,volatile fatty acid)与碱度的比值始终低于0.3,OLR在6.15~15.58 kg/(m3·d)范围内时反硝化菌与产甲烷菌活性能维持动态平衡;在应对OLR变化方面,DO与pH曲线作为实时控制的电化学参数时各有特点,应当针对不同水质研究其变化规律并使两者结合运用;A/O亚硝积累率随着OLR的增加而呈现小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2.
应用两级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缺氧/好氧(A/O)-序批式反应器(SBR)深度处理早期和晚期垃圾渗滤液.首先在一级UASB(UASB1)中实现反硝化,在二级UASB(UASB2)中通过产甲烷降解有机物,在A/O反应器的好氧区进行NH4+-N的硝化,最后在SBR中去除残余NH4+-N及通过反硝化去除NO2--N和NO3--N深度脱氮.试验结果表明:早期渗滤液ρ(COD),ρ(TN)和ρ(NH4+-N)分别为14.8,1.8和1.3 mg/mL,最终出水ρ(TN),ρ(NH4+-N),ρ(NO2--N)和P(NO3--N)分别为28,4,3.4和1.9 mg/L,获得了大于98%的TN和NH4+-N去除率.晚期渗滤液ρ(COD)为2.5 mg/mL;ρ(TN),ρ(NH4+-N)分别为3.0和2.9 mg/mL时,获得99%以上的TN和NH4+-N去除率.最终出水ρ(NH4+-N),ρ(NO2--N)和P(NO3--N)都小于10 mg/L,最终出水ρ(TN)为26~32 mg/L.  相似文献   
3.
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对其厌氧氨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考察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对其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保证晚期垃圾渗滤液的深度脱氮,采用短程硝化SBR联合厌氧氨氧化SBR(ASBR)两级系统处理氨氮为(2 000±100)mg/L、COD为(2 200±200)mg/L的实际晚期垃圾渗滤液进行试验研究.短程硝化SBR运行了100d,亚硝酸盐积累率达到了95%以上.ASBR采用进水逐步加大渗滤液掺入比例的方式进行驯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掺入比例的增大,进水可降解COD增加到150 mg/L左右时,ASBR的氮负荷速率从1.20 kg/(m3·d)降到了0.28 kg/(m3·d),氮去除速率从1.10 kg/(m3·d)下降到了0.19 kg/(m3·d),表明系统趋于崩溃.当ASBR进水可降解COD再次降低到50 mg/L左右时,系统的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得到了恢复,最大的氮负荷速率和氮去除速率分别达到了1.55和1.20 kg/(m3·d).定量PCR试验表明,当系统的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得到恢复后,厌氧氨氧化菌占全细菌的比例达到了试验期间的最大值1.94%.  相似文献   
4.
利用SBR反应器,考察不同溶解氧(DO)条件下NO2-反硝化过程中N2O产生及释放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曝气量为0.3 L/min,进水NO2--N质量浓度为40 mg/L,体系DO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3,0.5和0.7 mg/L时,反硝化过程N2O释放量分别为0.41,0.60,2.62,4.98,6.83 mg/L;随DO质量浓度的增加,反硝化速率明显降低;当DO质量浓度由0 mg/L增至0.7 mg/L时,每克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的NO2-反硝化速率由14.9 mg/(L.h)降至10.2 mg/(L.h),每克MLSS的N2O产生速率由0.2 mg/(L.h)增至1.9 mg/(L.h)。其原因为:高DO质量浓度对氧化亚氮还原酶具有较强的毒性,抑制了N2O的进一步还原过程;高NO2-的存在导致抑制了氧化亚氮还原酶的活性。降低A/O和A2/O等生物脱氮过程中缺氧反应器内部DO质量浓度,保证严格缺氧条件,是减少短程生物反硝化过程中N2O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DO作为SBR法处理工业废水反应时间的控制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有机物降解过程中COD与DO的相关关系,进行了以DO作为SBR法处理两种工业废水反应时间控制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业废水的DO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当有物达到难降解程度时,DO迅速大幅度升高,可以此作为停止暴气的控制信号,实现在线控制SBR反应时间的目的。所以提出以DO作为SBR反应时间的控制参数,对于保证出水水和减少运用费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引言 近年来一些地表水体、海域经常会发生因氮、磷营养物过量排放引起的水华、赤潮等富营养化问题.国家环保总局指出地表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而且,根据农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2年度环境污染造成渔业经济损失36.2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氮、磷营养物过量排放而造成.因此,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磷、除氨技术的实行已追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采用基于短程硝化的UASB-A/O组合工艺处理含盐晚期垃圾渗滤液,在不同盐度水平(10~35 g/L)研究了盐度负荷冲击对系统处理性能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组合系统在盐度为10~20 g/L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抗盐度冲击能力,当盐度升高到35 g/L时,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下降至83.9%和68.4%,而有机物的去除率依然能够维持在90.1%.好氧污泥MLSS从4 129mg/L下降至3 836 mg/L,SVI变化范围为91~119 mL/g,而同步反硝化产甲烷UASB中的厌氧污泥具有较强的抗盐度冲击能力.与DO相比,A/O采用pH值作为模糊控制参数具有更高的抗盐度负荷冲击能力.在盐度与游离氨的双重选择性抑制作用下,A/O出水亚硝酸积累率从94.3%提升到97.2%.  相似文献   
8.
采用批次试验,在(30±1)℃的条件下,投加NO2--N研究不同pH(5,7,9及不控制pH)对于剩余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污泥溶解、基质释放、污泥减量及反硝化的影响,以寻求系统高效运行的较佳pH。试验结果表明:pH为5的条件下,污泥溶解产生的多糖经反硝化利用后的剩余量远远高于其他条件下的剩余量,最大值出现在第18天,为648.9 mg/L,而pH为5和9时蛋白质浓度较高,最大值出现在第15天pH为9时,为701.5 mg/L;在整个试验期间,PO43--P浓度在pH=5时最大,而NH4+-N最高浓度却出现在pH=9时;系统在不同pH条件下均出现一定的污泥减量。此外,根据NO2--N浓度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反硝化性能的优劣排序为pH=9,pH=7,pH不调,pH=5。综上可知,剩余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较佳的pH为9。  相似文献   
9.
采用短期静态试验和长期前置反硝化SBR工艺处理含苯酚生活污水。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苯酚质量浓度(0~175 mg/L)增大,2个试验中污泥氨氧化速率均逐渐减小,短期试验中最大比基质利用速率由2.898 d-1变成0.694d-1;在前置反硝化系统中,平均氨氧化速率为4.091 mg/(g·h),是静态试验(1.812 mg/(g·h))的2.26倍,且氨氧化速率与苯酚质量浓度的比值为一恒定值(-0.031±0.005);在0~5 h内苯酚与氨氮同时被去除,去除率分别为24.2%和23.5%;受苯酚冲击系统硝化作用破坏后通过自身结构调整15~18 d可恢复至正常水平;较高质量浓度(60~90mg/L)的苯酚毒性抑制作用使微生物形态结构受到不可逆破坏,微生物胞外聚合物中DNA质量分数由2.53 mg/g增加至34.6 mg/g。  相似文献   
10.
接种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污泥,以剩余污泥发酵上清液中有机物作为反硝化过程电子供体,通过批次试验研究碳氮比()N-NO(/)COD(?x??)及p H对反硝化过程N-NO2?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N-NO(3??为30 mg/L,)N-NO(/)COD(?x??为1~3时,N-NO2?积累量和积累速率随)N-NO(/)COD(?x??增加明显升高,继续提高)N-NO(/)COD(?x??对N-NO2?积累影响很小,在反应过程中最大积累量达到(18.85±1.13)mg/L;p H对反硝化过程N-NO2?积累有明显影响,p H=7时N-NO2?积累速率最大,而N-NO2?积累量按p H顺序依次为:p H=9,6,8,7。另外,本试验考察的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污泥在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积累率(wNAR)维持在78%~95%范围内,并且反应初始)N-NO(/)COD(?x??对其影响很小,可能是由于该系统的长期碳源电子供体有限,反硝化和发酵条件的引入导致反硝化菌合成硝态氮还原酶能力远远大于亚硝态氮还原酶的还原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