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曙北地区莲花油层储层沉积学及非均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曙北地区莲花油层储层沉积学研究,将研究区划分出半深湖-深湖亚相,前扇三角洲-浅湖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三种沉积相类型,砂岩体由斜坡边缘向深坳部位分布4特征及厚度变化表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导致储层物性亦呈非均质变化,形成粒间及胶结物未充满孔,正常粒间孔,溶蚀扩大孔与粒间溶孔,混合孔组合,晶间孔组合,胶结物内溶孔6种组合类开和大孔高中喉,大孔中渗细喉,中孔 渗细喉和小孔特低渗微细喉4类孔喉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露头测量、沉积特征分析、沉积相恢复、孢粉组合和地球化学数据对比,对抚顺煤田始新统沉积演化过程及其对煤和油页岩发育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抚顺煤田始新统从古城子组扇三角洲和沼泽环境开始,经历了计军屯组浅湖和半深-深湖环境,最终演化为西露天组旋回性沉积;古城子组煤层主要在气候温暖潮湿、河流输入持续增加的淡水沼泽环境中沉积;计军屯组油页岩主要在气候向寒冷干燥条件转化、河流输入减少、水体变咸的半深-深湖环境中沉积;贫矿油页岩作为煤到富矿油页岩的过渡层位显示了高等植物和水生有机质双重输入的特征;煤和油页岩沉积条件的不同造成有机质母质来源的差异和水介质条件的改变,引起与油页岩共生煤系的"富氢化"和生油潜力的增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桦甸盆地桦甸组泥岩和油页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有机碳法定性和定量恢复始新世古湖泊生产力,探讨湖泊演化过程中生产力变化、水体环境及其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桦甸组古湖泊生产力的演化由大到小为中部含油页岩段、上部含煤段、下部含黄铁矿段;中部油页岩段沉积时期湖泊生产力最高,最大值达1 033.09 g/(m2.a),为富营养湖,该时期有机质来源以藻类和细菌为主,湖泊水体环境为稳定缺氧的淡水—半咸水还原环境,反映了高的湖泊生产力与藻类勃发有关,直接影响有机质来源和丰度,湖水盐度的交替变化使底层水处于稳定的缺氧条件,是有机质保存的良好环境;上部含煤段和下部黄铁矿段沉积时期为明显的贫营养湖,水体均为缺氧的淡水环境,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153.26和143.82 g/(m2.a);高湖泊生产力是油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首要条件,高的湖泊生产力和稳定的底层水缺氧是有机质富集的最理想环境。  相似文献   
4.
塔南凹陷南屯组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及有利含油相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对塔南凹陷南屯组近岸水下扇的沉积特征、展布、演化及有利含油相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近岸水下扇可识别出3种亚相、4种微相,不同相带间沉积特征差异显著;近岸水下扇集中发育于凹陷东部控盆断裂的下降盘,在多期扇体叠置连片下,形成了东南、东北两套扇裙,其展布、演化具有南北各自连片,扇裙先盛后衰的特点,但受控盆断裂幕式活动和东南、东北物源供给差异的影响,东南扇群的发展和消亡均略早于东北扇群;中扇辫状沟道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最好,主要发育中低孔储层,但不同位置及埋深储层渗透率差异较大,很难形成大面积连片的优质储层,因此本区近岸水下扇沉积主要发育个体规模相对较小却数量众多的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孙吴—嘉荫盆地沾河断陷下白垩统淘淇河组发育典型的湖底扇沉积。根据地化、岩芯、测井并结合粒度分析等资料,认为本区湖底扇发育于淡水还原环境中,将湖底扇进一步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以及6个微相。本区湖底扇主要发育于同生断裂控制的陡坡一侧,受控于同生断裂的幕式构造活动,保存在半深湖—深湖的滞水环境中,属于阵发型湖底扇。湖底扇相砾岩及砂岩易形成岩性圈闭,其中以中扇辫状沟道微相浊积岩系储集条件最佳。  相似文献   
6.
三江盆地群城子河组—穆棱组层序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露头、岩心、测井、地震、古生物和地化分析资料,建立三江、勃利、鸡西和虎林盆地城子河组(包括七虎林组、云山组)至穆棱组(珠山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海侵事件、煤层、古生物证据及构造事件进行盆地间层序地层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统一盆地”概念,其中构造事件和海侵事件引起的区域不整合和海相夹层是主要对比标志。将三江盆地群统一划分为8个层序,层序I~VIII发育遵循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扩展的规律。层序发育主要受控于构造沉降、海平面变化及气候。这是首次将三江地区作为“统一盆地”进行层序分析,对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形成机制分析:以松辽盆地为例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松辽盆地上侏罗统-白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表明,由于海相环境与陆相环境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决定民海相层序与陆相层序在形成机制上,特别是在主控因素上显著不同。陆相盆地层序的主要受构造、气候因素的控制,也受沉积物共给和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上述诸因素通过综合作用影响着基准面和可容空间的周期性变化,进而控制着各级层序的发育和内部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