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5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469篇
系统科学   392篇
丛书文集   292篇
教育与普及   132篇
理论与方法论   35篇
现状及发展   52篇
研究方法   34篇
综合类   8709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401篇
  2007年   423篇
  2006年   376篇
  2005年   360篇
  2004年   351篇
  2003年   536篇
  2002年   913篇
  2001年   754篇
  2000年   466篇
  1999年   444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202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使用聚酰亚胺涂敷、低羟基高纯石英玻璃微结构的散射增强型微结构光纤,用于监测和评估油井开采中水力压裂技术的过程与效果,该光纤对高温、高湿度、富氢环境有较好的耐受力。通过分布式传感系统测量了该光纤的散射增强效果,当光纤损耗为3 dB/km时,测量精度可以提高2~5倍,在实际油井压裂监测中,微结构光纤分布式传感系统数据结果显示,可以对压裂效果实现监测并进一步指导压裂和暂堵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体外配置碳纤维(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预应力筋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RPC)梁的抗弯性能,以剪跨比、张拉控制应力及预应力度为试验参数,进行了4根体外配置CFRP预应力筋RPC梁抗弯性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明确了梁的受力破坏特征,推导了梁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计算公式并以试验结果验证了其适用性.结果表明:梁内未配置任何普通钢筋、预应力度为1.0的全预应力梁,均发生少筋特征的脆性断裂破坏,增大张拉控制应力可提高全预应力梁的开裂荷载,但不改变其破坏形态;梁内配置普通钢筋、预应力度为0.71的部分预应力梁,其承载能力及极限变形较预应力度为1.0的全预应力梁分别提高88.7%和18.1%,破坏模式为梁内非预应力钢筋屈服、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的延性破坏.钢纤维的掺入对全预应力梁抗弯性能的提升作用有限,普通钢筋的配置对体外CFRP预应力RPC梁受弯性能的改善作用显著,因此实际工程中不宜过高估计钢纤维的作用而取消体内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置.  相似文献   
3.
增量成本是制约装配式建造模式推广发展的重要瓶颈,其形成原因主要是预制构件生产、运输与吊装各环节缺乏联动机制.从供应链集成的视点出发,聚焦于生产与运输阶段,分析预制构件的工艺流程和组批特征,构建了以准时交付和流程时间为目标的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协同调度模型,并设计了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的可行性强,能够有效改善预制构件的生产调度和运输管理,提高两者协同效率.  相似文献   
4.
齿轮在加载循环过程中,粗糙表面微凸体接触会在齿轮次表面形成应力集中,形成初始疲劳裂纹,降低齿轮使用寿命.为了进一步研究直齿轮表面微凸体曲率半径、高度对表面弹塑性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Hertz接触理论和粗糙表面形貌的Greenwood-Williamson理论,建立了粗糙齿面单微凸体法向正接触模型、粗糙齿面弹塑性接触模型和不同粗糙度的粗糙界面接触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通过模型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分析得,增大微凸体曲率半径会使接触应力有所降低,微凸体越高所受接触应力越大,且微凸体高度对接触应力的影响大于微凸体曲率半径造成影响.根据模型所得结果利用基于多轴疲劳机理的Smith-Watson-Topper方法预测了不同粗糙表面疲劳裂纹萌生所需的加载循环次数.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对粗糙表面接触疲劳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历代本草、医籍方书为基础,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生姜药材其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与炮制历史沿革等方面进行了本草考证,为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与依据.考证可知,生姜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历代本草中所记载以及含有生姜的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的生姜,均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四川犍为从南北朝时期以来,即为药用姜道地产区,所产姜味辣,粉性足,质量佳;其它主要产地还有四川沐川、荣县、宜宾,贵州兴义、兴仁、安顺,浙江衢州等地.其炮制方法主要为取鲜姜洗净、晾干,置阴凉处贮藏,或埋于湿砂内,以防有效成分挥发和脱水干燥,临用时切厚片.  相似文献   
6.
多点地质统计建模方法通过训练图像获取空间结构和相关性统计特征,重建结构复杂的储层地质模型,为提高油气预测效果服务。不同建模参数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计算效率和模拟结果,因此选择合适的建模参数至关重要。鉴于传统参数灵敏度分析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模式均熵的多点地质统计建模参数优选方法,采用Hsim相似度对随机模型和训练图像的模式均熵差异进行量化分析。以多点地质统计建模参数——样板尺寸为例,计算建模参数集和训练图像的空间及结构特征相似度,建立基于模式均熵差异的空间相关性评价指标和建模参数的拟合曲线,将相关性评价曲线趋于平稳的拐点所对应参数值作为最优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参数优选方法,基于单点熵代替两点熵进行平均熵值计算的新方法可以准确客观地优选出多点地质统计建模算法的参数。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及运营,及时掌握隧道变形情况尤为重要.针对传统隧道监控量测方法中存在的测量效率低、精度有限以及需布置监控量测点等问题,引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隧道全断面三维数据,通过色谱分析法对整体变形进行定性分析,更加直观、自动化地获取各部位变形情况,同时自动处理算法对重点区域进行平面特征拟合获取其形心坐标,通过分析形心位置变化情况定量获取隧道内部变形情况,且变形量测精度达到相关规程要求,同时通过与隧道设计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模型的对比,快速检测施工质量及偏差,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8.
开展了14根高强超高延性混凝土(high-strength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HS-ECC)梁的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了混凝土类型、纵筋配筋率和是否配置箍筋三因素对配筋梁弯剪性能的影响。基于平截面假定和材料本构关系,计算了配筋HS-ECC梁的受弯承载力。基于国内外规范,计算了无腹筋HS-ECC梁的受剪承载力。最后,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HS-ECC梁的有限元模型。结果表明:有腹筋梁均为受弯破坏,随着纵筋配筋率增大,试件极限荷载和刚度逐渐增大,而延性未显著降低,配筋HS-ECC梁较普通混凝土梁具有更优异的裂缝分散能力和抗弯性能;无腹筋HS-ECC梁的破坏模式随配筋率增大由受弯破坏转变为受剪破坏,梁受剪承载力和刚度增大,但延性逐渐降低;配筋HS-ECC梁受弯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HSECC梁有限元模型可有效模拟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  相似文献   
9.
新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其核心在于强化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本文探究了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义、定位与特征,探讨了科技领军企业的分类思路与评价要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创新主导作用的对策思路,为建设和完善科技领军企业评价与促进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锑化物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随着超晶格概念及后来能带工程的出现,锑化物在红外探测领域的潜力逐渐显露.基于现实的需求,锑化物材料的生长外延及工艺处理技术取得了快速进步,这也得益于之前对Ⅲ-Ⅴ族材料的大量研究.Ⅱ类超晶格(T2SL)的发展主要源于两个主要原因:首先相对于HgCdTe材料,Ⅱ类超晶格具有低成本、可重复性、可操作性、高均匀性等优势,尤其在长波红外及以上波段,Ⅱ类超晶格相对于HgCdTe的优势更明显.其次与HgCdTe材料相比,Ⅱ类超晶格具有很低的俄歇复合概率,这意味着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具有比HgCdTe探测器更低的暗电流或更高的工作温度,提高长波焦平面的工作温度对于降低成像系统的功耗、尺寸及重量至关重要.另外,大气窗口在8–14μm有最高的透射率,同时温度为室温(300 K)的物体所发射的红外辐射波长大约为10μm.因此,长波红外探测对于InAs/GaSbⅡ类超晶格极具价值.理论上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在等效截止波长下能提供同等或超越HgCdTe探测器的性能.但由于Ⅱ类超晶格材料在少子寿命上与HgCdTe存在很大差距,导致Ⅱ类超晶格探测器在耗尽区有很高的产生复合电流.为了抑制产生复合电流及其他机制暗电流,提出了各种结构并应用于Ⅱ类超晶红外探测器上,如PπMN结构、CBIRD以及单极势垒型等,极大地降低了长波器件的暗电流,同时增加了器件阻抗及探测率.此外,InAs/InAsSb超晶格的提出,避免了由Ga在禁带引入复合中心,有效地提高了少子寿命.随着Ⅱ类超晶格技术及理论的不断完善,锑化物超晶格长波焦平面在可操作性、均匀性、稳定性、可扩展性上的优势将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