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5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将渭北煤田下古生界灰岩的地下溶洞按其沉积物的时代划分为两个古岩溶期。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结合渭河地堑的形成过程,指出第二期古岩溶带的形成;进而指出在近期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已形成的第二期古岩溶带位置的重新分布及对不同构造部位灰岩含水介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采用生产上推广的14个基因型的玉米为材料,由幼胚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其中原齐722×5003等单交种在适宜条件下,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可达90%,愈伤组织分化苗频率高于80%。在加有1ppm 6BA 和0.1%活性碳的改良 N_b 培养基上,分化出的幼苗长成健壮的小植株。接种幼胚的大小和基因型、基本培养基成份及蔗糖浓度、激素种类和浓度等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和分化幼苗均有明显的影响。另外,将培养7-8天的幼胚抉碎,可显著提高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并能使较大的幼胚产生胚性愈伤组织。随着胚性愈伤组织继代次数的增多,再生植株中畸形苗频率也升高  相似文献   
4.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玉米愈伤组织在继代周期中的变化及其胚状体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的胚性与表面结构有明显关系。继代半年和一年半的胚性愈伤组织表面结构无显著差异,均可产生大量正常和畸形胚状体。正常胚状体可通过类似合子胚的分化或不规则发育过程而成熟。畸形胚形态多样,其中多数盾片异常。根据观察认为,胚状体一般是多细胞起源的。  相似文献   
5.
铌酸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铌酸催化乙酸与异戊醇的酯化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酸醇比、反应温度、带水剂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产品收率可达92.7%,选择性为100%。  相似文献   
6.
为消除由粪便带来的恶臭及不利卫生的各种因素,作者研制了 DOL-Ⅱ型卫生除臭剂,并对它进行了应用试验及安全检验。DOL-Ⅱ型卫生除臭剂对去除来自氨、挥发性硫化物及粪臭素(3-甲基吲哚)的臭味有实效。它也是一种强力杀菌剂,对普通金属排污管道具有抗锈蚀能力,对人畜、土壤、农作物安全。以上证明它是一种良好的通用卫生除臭剂。以大量药理及生物检验用来确证上述除臭剂对人畜、土壤、农作物安全。在上海至昆明列车上的现场应用报告确证它的应用实效。  相似文献   
7.
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药物小分子桑黄素(morin)与钙调蛋白磷酸酶(calcineurin,CN)在缓冲液中的相互作用,并结合Doking分子模拟对接进一步分析桑黄素与CNA的结合位点.结果表明:在缓冲液中,桑黄素与CNA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荧光淬灭属于静态淬灭.采用位点结合模型公式和福斯特Fo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解出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结合距离.结果显示桑黄素基本可以与CNA以1∶1的比例结合,主要结合位置位于催化区.Docking分子模拟对接实验结果也显示桑黄素与靶酶最可能的结合位点位于催化区.  相似文献   
8.
亚麻下胚轴产生愈伤组织过程中,细胞发育进程相差很大,增生能力有明显不同。从诱导分裂到小分生细胞团形成,增殖细胞形态特征变化显著,体积随分裂次数增加而下降,原生质体积密度和核质指数不断升高;核和核仁体积在诱导分裂期剧增,以后缓慢下降。小分生细胞团时期细胞形态特征相似,分裂生长快。愈伤组织形成中细胞向薄壁细胞发育。根据细胞增生能力和形态变化,得出亚麻下胚轴细胞脱分化阶段从诱导分裂开始,到小分生细胞团形成结束;愈伤组织形成时期细胞发生再分化。  相似文献   
9.
银杏叶黄酮组分的分离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70% 乙醇回流提取和聚酰胺柱层析的方法得到银杏叶总黄酮,继而用硅胶薄板对总黄酮进行制备性分离,得到3 个黄酮含量较高的组分Ⅰ、Ⅱ、Ⅲ.进一步研究发现,组分Ⅰ、Ⅱ、Ⅲ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明显地抑制紫外线引起的小鼠肝细胞线粒体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其中组分Ⅱ的效果最好,当浓度为10 .54 μg/ml 时,抑制率可达60 .3 % .成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组分Ⅱ是以槲皮素为甙元与葡萄糖、鼠李糖或这两者形成的双糖结合而成的黄酮甙类.  相似文献   
10.
丙烯酸树脂改性的水性聚氨酯热行为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二树脂的机构共混、化学共混即核-壳型聚合过程,及设计聚氨酯(PU)、丙烯酸树脂(PA)分子链之间形成化学键等方法,研究了用丙烯酸树脂改性的水性聚氨酯。DSC曲线分析表明:材料中的PU链的软段、硬件及PA分子链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和共混程度;PU链硬段、PA分子链之间形成化学键,能提高二者分子链相容性及共混程度;化学共混体系即核-壳型聚合物PUA及PUA′中PU、PA分子链之间处于一定的微相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