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再论冀鲁帚状构造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4年以来,我们开展了鲁西南、济阳坳陷、黄骅坳陷、冀中坳陷和燕山地区的构造研究;1976年曾提出鲁西旋扭构造体系,1977年更名为冀鲁帚状构造体系。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加深了对该体系的认识,进一步扩大了该体系展布的范围,研究了其形成时代、演化过程、动力来源,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冀鲁帚状构造体系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鲁西隆起及其北部济阳坳陷、埕宁隆起、黄骅坳陷地区的构造特征,认为上述地区的今构造面貌,是同一时期、同一应力方式的产物,它们属于同一构造体系,即冀鲁帚状构造体系。鲁西隆起上的泰安—大王庄断裂、铜冶店—蔡庄断裂,莲花山—新泰垛庄断裂,汶泗—蒙山断裂,它们组成砥柱上次一级的压扭性旋扭构造,是新华夏系统一应力场作用下,在泰山式和大义山式断裂基础上发育成的。冀鲁帚状构造体系形成于早白垩世青山组之后、早第三纪官庄组第一段沉积之前,是新华夏系反扭应力持续作用的结果。在它展布的范围内控制了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它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油气多分布在冀鲁帚状构造体系的内旋回层、撒开端、弧形断裂内侧、低级序的扭动构造中,以及油气运移聚集时期与控油构造形成时期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帚状构造体系形成机制及其控油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华北沉降区,广泛发育了帚状构造。帚状构造由旋扭核心和旋回层组成,各旋回层由收敛端至撒开端和内旋层至外旋层发育。帚状构造的演化控制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及其数量,油气主要聚集在内旋层和撒开端,特别是在中部至撒开端约占全长2/5范围为油气主要富集区。进行了泥巴模拟实验和数学模拟,实验证明,帚状构造是在不均匀的旋扭力作用下形成,主应力由收敛端向撒开端传递,主应力迹线呈帚状分布,收撒方向受旋扭应力方式控制;自内旋层至外旋层和由收敛端至撒开端主应力值都呈幂函数规律减小,下降剧烈部位是距收敛端2/5处。事实上,油气也主要聚集在该点2/5以外直至撒开端范围内。构造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受断层形成的应力方式控制,压性构造岩声波时差低于两盘非构造岩时差;张性构造岩时差高于两盘,时差异常幅度和异常范围与断层倾角和落差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