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该文简要介绍了岩浆分离结晶过程中微量元素丰度关系式。讨论了用丰度关系法估计岩浆分离结晶过程中的主要物理化学参数,如元素总分配系数、元素在原始岩浆中的初始含量、分离结晶度等的方法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
40 Ma B.P."原青藏高原"的提出使得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历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向东的延伸情况不明。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高原、龙门山冲断带和四川盆地有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山-盆体系,成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的理想场所,而位于高原内部若尔盖地块的红参1井更为此提供了宝贵素材。基于红参1井的构造恢复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和古高程数据,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在早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之前就已形成了高原,称之为若尔盖古高原,并从基底构造属性、构造变形、地壳缩短与增厚、沉积记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红参1井钻井剖面构造恢复结果揭示所钻遇7 000余米的三叠系复理石层系实际上有46%的厚度是由构造重复所致,连同广泛发育的晚三叠世埃达克质花岗岩以及利用中性岩浆岩Sr/Y比值估算的地壳厚度,共同表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区在晚三叠世就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地壳加厚。红参1井多重低温热年代学[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测试结果揭示若尔盖地块分别在白垩纪中期(约120 Ma B.P.和约80 Ma B.P.)经历了2次快速的冷却事件,累计剥蚀厚度达5 km,之后转入极其缓慢的冷却过程,暗示其已进入高原化阶段;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处于近乎"零"剥蚀的状态而被动地抬升到现今高度(不同于常见的山脉隆升,地块隆升代表了一定范围的区域整体抬升)。因此,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块最晚在白垩纪末期就已形成高原,即若尔盖古高原,其范围可能包括三叠系复理石层系覆盖的大部分松潘-甘孜地区,并可能向西与羌塘古高原相连,构成羌塘-若尔盖古高原。若尔盖古高原的形成不仅造成四川盆地西缘在白垩纪中期出现了重要的物源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剧了青藏高原东缘白垩纪气候干旱化,出现了大量沙漠沉积和膏盐沉积。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过程的理解,也将引发对青藏高原形成机制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其气候-环境-资源效应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某金矿床地气异常初步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及地气探测器探测装置,在已知金矿床内进行了地气探测和异常研究。探测器埋置在浅部土壤中,90d后取出。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探测器上捕获的Au,As,Cr,Ag,Zn等十多个元素含量,在已知金矿体上方,发现了地气异常。该文简述了这一新方法,并对地气异常进行了讨论。认为,地气中这些金属元素的异常是一种良好的地下金矿化的地表直接标志。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米易—会理地区为研究区,在对所收集的TM图像做了1∶10万和1∶20万放大和假彩色增强合成处理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了构造特征线性体解译和统计分析,从而为该区构造演化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定量的成因解释。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观点探讨攀西地区白马层状岩体,它是峨眉玄武岩的原始岩浆结晶产物。论文详细论述了层状岩体的橄榄岩给品、橄长岩结品、橄长辉长岩结晶3个阶段的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6.
前寒武系不整合脉型铀矿床主要是指:产出在前寒武系沉积变质岩内,与大的不整合面(如中、下无古界不整合面)在空间上、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呈脉状、似层状铀矿床。这类矿床是七十年代世界上发现的最重要的铀矿床类型,以其储量巨大,品位富而震惊世界。  相似文献   
7.
该文在TM图像处理和遥感日视解译基础上,利用线性体统计分析和遥感图像数字分析工作站,提取图像在岩体成因方面所显示的不同特征,对康滇地轴不同岩体的成因意义进行尝试性的定量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隐伏断裂上方地气异常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气测量技术是捕集并测定地下上升气流中痕量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来揭示较深部地层的信息。文章论述了不同类型隐伏断裂上方地气异常的特征,主要可概括为:(1)地气异常元素组合具有相似性,主要元素为W、Sb、La、Sm、Co、K和Na等微量元素和造岩元素。对隐伏含矿破碎带,除出现上述元素地气异常外,还叠加有与矿化密切相关的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地气异常。(2)在地气异常形态上,主要呈现异常“群”的分布特点,异常位置均出现在隐伏断裂的正上方;异常的宽度基本上反映了隐伏断裂破碎带的宽度。对地气样品进行多种扫描探针显微技术证实,地气样品上沉积的物质是以纳米级微粒及其集合体的形式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成都金沙古人类遗址亚粘土层的元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成都金沙遗址揭露的广汉层中一个代表性剖面,对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的相似性,揭示了成壤物质的同源性;元素含量在剖面上部、中部和下部呈规律性变化,反映了成壤过程物质分解、元素迁移和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的元素迁移形式及其地球化学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地壳中存在一种新的元素迁移现象 ,即由于地壳内存在的上升气流将非气态元素以纳米微粒形式垂直迁移至地表 ,迁移距离可达几百米 ,甚至几千米。通过室内模型实验证明 ,元素纳米微粒以上升气流垂向迁移形式为主 ,扩散迁移只占极小部分。列举了宣汉气田及成都平原隐伏断裂上汞污染的二个实例 ,初步讨论这种新的元素迁移现象对地表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