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研究现状给予了综述性研究,对当前的主要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锈钢去膜表面在氯化镁介质中的点腐蚀现象。去膜表面发生点蚀的临界电位低于膜覆盖表面发生点蚀的临界电位。去膜表面的点蚀主要在晶界和夹杂起源。点蚀形貌是敏锐的条纹状花样。根据作者提出的裸表面与氯化物介质反应步骤模型讨论了点蚀特征电位的意义以及裸表面点蚀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运用金相、电子显微镜观察及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超纯奥氏体不锈钢00Cr25Ni22Mo2N制造的汽提管在尿素生产环境下的腐蚀形态和机理。结果表明:该钢种在生产条件下产生非敏化态晶间腐蚀。其特征是腐蚀介质不仅沿晶界向钢的内部渗入,而且同时向晶界的两侧扩展,因而在管断面上观察到的晶间腐蚀路径较宽,但深度较浅并呈现漏斗形貌。电子显微镜观察、二次离子质谱、俄歇能谱分析及计算表明,这种材料晶界不贫铬、无第二相沉淀,但有磷(硅)的高度偏聚。晶界区磷的含量(约25%)比晶内高约三个数量级。作者认为,磷的晶界偏聚造成的与晶内在腐蚀电解质溶液中的电位差,是这种超纯奥氏体不锈钢非敏化态晶间腐蚀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应力腐蚀裂缝内电化学行为的研究方法分为实际测量、模拟测试和理论计算三种。本文简略地介绍和评述了各种研究方法的进展情况及优缺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裂尖的电化学动力学过程、裂缝内电流及阻抗的分布规律、外部极化对裂尖电化学状态的影响等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应力腐蚀开裂(SCC)是金属材料的腐蚀问题中的重要部分。它指金属在特定介质中由于受稳定应力产生尖锐的裂纹而造成的金属材料的腐蚀破坏。它比较复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对SCC的研究需要各方面的工作(图1)。 自1906年开始出现关于SCC的文章后的近80年中,人们从冶金学,断裂力学、物理和化学等各方面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许多有关机理。对六、七十年代此方面的工作已有许多人进行过归纳和总结。这里在简单回顾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主要归纳近两年来的有关工作。  相似文献   
6.
采用划破电极技术,研究了不锈钢去膜表面在氯化镁溶液中的钝化过程。不锈钢在氯化镁溶液(14%,80℃)中钝化时的真实电流衰减规律为: i(t)=C_1exp(-a_1t)+C_2exp(-a_2t) 式中第一项反映吸附膜生长速度,第二项反映氧化膜生长速度。不锈钢去膜表面在氯化镁溶液中钝化时膜成长的规律符合高电场离子传导的膜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7.
性能良好、实用的微电极是进行微区电化学测试不可缺少的工具。为对局部腐蚀微阳极区域内的电化学状态及溶液组成进行原位、定量的测试,本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微氯化银参比电极的制作及电位随时间、温度的变化;研究了微氯离子选择电极的制作及电位与溶液中氯离子活度a_(c1)-的关系,电位随时间、温度的变化以及介质中某些常见离子对选择电极电位的影响。实验证明,当量浓度氯化银微参比电极及微氮离子选择电极用于局部腐蚀微区的测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作者提出获得优势区相图的方法,对在高温腐蚀中常用的logPO_2-log PS_2,log PO_2-log PSO_2优势区相图进行了热力学平衡关系的数学处理,使热力学问题完全转化成数学中的线性规划问题,并采用线性规划问题的计算机解法—Revised SimpleMethod编制了FORTRAN语言通用程序。此程序由于采用了合理的数学模型及新的数学解法,使其具有通用性强,准确性高,运算速度较快,尤其适合于处理更为复杂的体系等优点。作为示例,还讨论了这类优势区相图在高温腐蚀中的应用,旨在找到解决金属材料硫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一直以来,我国农业面临严重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过缓.面对在新世纪新的挑战,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执政党和人民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带缝试样施加小幅值恒定阳极极化电流的方法,人为地突出了缝隙微区的影响和作用,为寻求一种既能缩短缝隙腐蚀研究周期,又能较少地干拢腐蚀体系自身反应的实验技术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实验结果表明,不锈钢钝化膜表面的性质与缝内溶液的状态是影响缝隙腐蚀诱发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