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立了湿法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富锗煤烟灰中锗含量的方法,研究了样品预处理、进样系统、光谱干扰、等离子体测定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0.79%,加标回收率98.55%~105.85%,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2.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衣康酸酯、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N-[4-(磺酰胺)苯基]丙烯酰胺为聚合单体,采用大单体直接共聚法,合成早强型聚羧酸系高分子减水剂.对单体摩尔分数、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进行系统考察,得到最佳合成工艺参数:聚乙二醇单甲醚衣康酸酯、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N-[4-(磺酰胺)苯基]丙烯酰胺的摩尔分数分别为35%,35%,30%,引发剂用量为3%(占单体总量),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5 h.与传统聚羧酸系高分子减水剂进行对比的实验结果显示,所合成的早强型聚羧酸系高分子减水剂在减水率及抗压强度等方面都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煤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氨水中和的丙烯酸为单体,采用Span-80类复配乳化剂,以(NH42)S2O8为引发剂,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新型絮凝剂聚丙烯酸铵.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引发剂种类及用量p、H值、单体浓度、油相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利用FTIR对产品进行了表征,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4.
庄玉伟  郭辉  张国宝  曹健  郭晓战 《河南科学》2013,(12):2140-2142
以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胺(DMDAAC)等为单体,亚硫酸氢钠一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AA/AMPs/DMDAAc三元共聚物阻垢分散剂.研究结果表明,溶液中总单体质量分数为30%,引发剂质量分数为8%(占单体含量),实验在弱碱性环境中进行,90℃下反应5h得到的共聚物有良好的阻垢分散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工业含碳粉料、高黏结指数肥煤和GY型黏结剂为主要原料,采用均化、造粒、碳化、活化方法,制得新型环境吸附材料.研究了原料配比、物料成型以及碳化、活化条件等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该新型环境吸附材料可以有效吸附工业排放中SO_2、NO_X等有害气体.  相似文献   
6.
AM/AMPS/DMDAAC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文娟  庄玉伟  王颖  赵根锁  张国宝 《河南科学》2009,27(10):1206-1208
采取水溶液聚合的方法,研制了油田上一种注酸时稠化能力强、返排时黏度低的新型酸液稠化剂,选用丙烯酰胺(AM)作为主单体,与阴离子单体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AMPS)、阳离子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胺(DMDAAC)、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为扩链剂,合成了两性三元共聚物.研究结果表明,溶液中总单体质量分数为2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10%,pH值为8时,在40~50℃反应8h可以得到特性黏数120MPa·s的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研究了共聚物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为催化剂和反应媒介,苯酚和乙酸酐为原料合成乙酸苯酯,考察了离子液体用量、底物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合成乙酸苯酯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8 h乙酸苯酯的产率即可达86%.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不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的催化剂和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合成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低,产率高,离子液体可以循环使用,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合成乙酸苯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单体直接共聚法合成一种新型聚羧酸水泥助磨剂,并通过红外光谱对所合成的助磨剂进行表征.将该助磨剂应用于水泥的粉磨过程中,并与空白试验、三乙醇胺助磨剂以及其他高分子助磨剂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该聚羧酸系水泥助磨剂在助磨及水泥的早、后期强度的提升方面都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桐油和二乙醇胺为主要原料,反应制备桐油酰胺.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对桐油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进行了谱带归属;用傅里叶变温红外光谱(temperature-dependent FTIR)对合成产物的温敏性、谱带变化和双键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30 cm~(-1)和991 cm~(-1)为桐油的红外和拉曼特征吸收峰;25~225℃范围内,桐油酰胺变温红外光谱在1737 cm~(-1)(—C=O—)处吸收峰的吸光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温度高于125℃,991 cm~(-1)处的—CH=CH_2键断裂,产物发生分解;找出了桐油酰胺应用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