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AlCl3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相平衡PT轨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怀彦  郑艳红  吴保祥 《科学通报》2002,47(16):1229-1232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和稳定存在的条件是能否进行天然气资源精确评价和水合物灾害防治的技术关键,用可视蓝宝石高压釜水合物实验装置,测定了甲烷水合物在AlCl3溶液中的三相(甲烷水合物-AlCl3溶液-甲烷气)平衡条件,结果表明,当压力在4.040-8.382MPa范围时,形成甲烷水合物的温度在272.15-278.15K之间,随着压力增大,生成甲烷水合物的温度下降,同时,对相同库尔浓度的AlCl3,KCl溶液和其他盐类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生成/分解的PT轨迹和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并与前人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获得了甲烷水合物相平衡压力与温度的经验公式,认为在盐类溶液(介质)中,AlCl3溶液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10油层组原油充注点和运移方向、期次、通道及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岭油田延10油层组不同原油样品中咔唑类化合物异构体分布特征,反映了延10原油具有3个充注点,原油运移方向主要是向南东方向和向北西方向运移;纵向上是由下向上,即从延10以下层位向上运移的方向;油藏储层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特征反映了油气经历了两次运移期和充注期;研究资料显示马岭油田延10油层组原油运移通道在纵向上主要是河道深切谷,横向上为连通的多分支河道;油气运移的纵向动力主要为毛细管力和剩余压力.并且对延10油气运移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沉积物的单体异构和环烷烃碳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抚顺油页岩中异构和环烷烃进行了分离, 研究了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探讨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结果表明, 使用5Å分子筛长时间冷络合的方法, 使其饱和烃中异构和环烷烃与正构烷烃完全分离, 满足了GC-IRMS的分析要求. 异构和环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指示了它们主要来自养光合藻类、化学自养细菌(δ13C值为−33.4‰~−39.0‰)和甲烷自养细菌(δ13C值为−38.4‰~−46.3‰), 只有高碳数2-甲基-异构烷烃δ13C值反映了高等植物的成因. C30 4-甲基甾烷碳同位素组成最重(δ13C值为−22.4‰), 表明其先质甲藻所利用的碳源或生长条件有所不同. 藿烷异构体之间δ13C值的变化规律说明它们异构化过程中富集13C的先质优先被异构化. 对甲烷自养细菌成因藿烷的认识揭示了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强烈改造作用和有机碳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系统研究区内长8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对其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烃源岩的TOC质量分数、氯仿沥青“A”质量分数、总烃质量分数和生烃潜量S1+S2反映了其有机质丰度整体较高,属于好的生油岩;岩石热解类型指数S2/S3和氯仿沥青“A”,族组成反映了其有机质类型整体较好,以腐...  相似文献   
5.
甘肃南祁连早古生代火山岩研究对该区构造体制与构造演化的构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火山岩具有岛弧和大陆边缘"玄武岩-安山岩"组合的火山岩特征。其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由部分熔融作用主导,经混合作用改造最终分异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6.
煤层气聚集存在着“累积聚气”和“阶段聚气”两种形式. 目前缺乏“阶段聚气”煤层气的地 球化学特征和指标的研究. 通过草本沼泽泥炭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的样品进行热模拟实验, 获得 了不同演化阶段甲烷和乙烷的碳、氢同位素组成和演化规律. 发现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组成明 显地受原始样品演化程度的影响, 而氢同位素组成主要与成熟度密切相关. 确定了成煤有机质 从Ro 为1.2%, 1.7%, 2.4%, 3.2%, 3.7%分别演化至Ro 5.7% (4.8%)之间生成的气体碳、氢同位素 组成. 建立了成煤有机质在不同演化阶段热解气体碳、氢同位素组成与Ro 之间的关系和甲烷 与乙烷的碳、氢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式. 这些为研究不同成熟度区间生成的煤层气的成因和“阶 段聚气”的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认识及其成因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并且, 将这些研究结果应 用到我国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研究, 认为该地区煤层气是在中侏罗世以后聚集而成, 具有“阶 段聚气”的特征, 这与地质研究结果相一致, 从而证明了热模拟研究成果对自然界煤层气成因 的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贵州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发育广泛,并受该区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类型的控制,主要发育在中、东部地区的页岩盆地相地区中,少部分发育在页岩盆地相和碎屑岩台地相的过渡相中,极少发育在西部的碎屑岩台地相中.研究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沉积环境为缺氧还原性沉积环境,有机质母源主要为水生低等菌藻类生物,并混有少部分陆源高等植物.研究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有机质转化为烃类能力强的特征,显示出较大的生烃潜力和油气资源意义.但其高演化阶段作为成油的烃源岩意义不明显,作为成页岩气的源岩则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8.
段毅  吴保祥 《科学通报》2008,53(22):2776-2781
为了认识不同地区和不同植物中单体正构烷烃的氢同位素组成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应用GC-TC-IRMS氢同位素分析新技术, 对中国纬度从20°~39°N范围的6个地区草、芦苇和树叶三类植物单体正构烷烃的氢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果表明, 对于同一植物来说, 单体正构烷烃之间的d D差值分布在42.1‰~66.6‰, 表明同一植物的d D差值显著; 偶碳数正构烷烃的氢同位素大都略重于奇碳数正构烷烃; 大多数植物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分布具有随碳数增加变重的趋势. 在不同类型植物中, 平均d D值分布在-202.6%~-130.7‰之间, 盐沼样品中最大; 不同地区同类植物的单体正构烷烃平均d D值具有树叶>芦苇>草的特征; 同一地区不同植物种类之间正构烷烃的d 13D值也是树叶>芦 苇>草, 反映了不同植物种类之间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差别显著. 草、树叶中正构烷烃平均d D值和C27, C29正构烷烃d D值与纬度和温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这些d D值都随样品所在地区的纬度增加而变小, 随气温的增加而变大, 说明它们可以指示环境. 这些结果为植物中单体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分布规律的认识及其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煤层气组分的形成演化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封闭高压高温热解实验装置,在336.8~600℃模拟温度和50MPa模拟压力及20℃/h和2℃/h升温速率条件下,对泥炭和煤岩进行了热解生气模拟实验,研究了煤层气组分的形成演化.结果表明,煤岩热解煤层气主要由烃类气体组成,其次为非烃气体,而泥炭则相反.烃类气体以甲烷(CH_4)为主,重烃气体(C_2~C_5)较少;非烃气体以二氧化碳(CO_2)为主,氢气(H_2)和硫化氢(H_2S)含量微量.温度是控制煤层气生成演化的主要因素,随着R_o值增大,热解煤层气CH_4生成量呈单向快速增加,CO_2则表现为缓慢增加趋势,C_2~C_5先增后降;泥炭与煤岩及山西组煤岩与太原组煤岩相比较,前者具有更高的煤层气生成潜力,反映了成气物质性质对煤层气组分的生成特征的影响;低温速率有利于CH_4,H_2和CO_2气体的生成以及C_2~C_5气体的裂解,说明时间对煤层气组分的生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地质环境下煤层气研究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生烃动力学方法对煤的生烃潜力进行定量评价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 文中通过对煤岩在高温高压封闭体系条件下的热模拟实验, 取得了热解产物烃类气体组分的动力学参数, 应用这些参数对沁水盆地上古生界煤生烃动力学特征和生烃史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T末到J2末期间, 地质时间相对较长, 古地温较低, 使沁水盆地煤层甲烷产率增长比较缓慢, 煤的产烃能力较弱; 而J3到K1期间, 地质时间持续相对较短, 但是古地温较高, 这一阶段的甲烷产率增长最快, 煤岩产烃能力较强. 模拟和实测资料对比表明, 根据甲烷和C2~C4生成史所计算的干燥系数为判识沁水盆地不同研究地区煤层气成因提供了证据; 首次对成煤物质泥炭进行了生气动力学实验模拟, 并将模拟结果应用于沁水盆地的古地温演化史中, 与煤岩的生烃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对比, 表明了泥炭比煤岩具有更高的生气能力; 具有较高演化程度的煤岩样品的化学动力学模拟实验结果不能完全恢复该煤岩的生烃能力, 会导致煤层气资源量评价结果偏小; 用泥炭生烃的动力学模拟结果进行煤层气生成量预测, 估算了研究地区的煤层气生成量的上限. 对研究地区不同煤层的煤层气生成量范围的计算结果显示, 所研究的阳城地区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气生成量最高, 是最有利的煤层气形成地区之一; 沁源地区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气生成量也较高, 是比较有利于形成煤层气的地区; 霍山地区煤层气的生成量最小, 煤层气形成条件最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