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上海黄浦江凤眼莲灾害的发生机理及控制对策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物入侵、全球气候变化和生境坡坏是全球性的三大环境问题,凤眼莲入侵上海,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害,以上海黄浦江江面上凤眼莲种群大爆发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凤眼莲入侵的过程及灾害发生的机理,发现除凤眼莲自身的强人侵能力外,水体污染(尤其是富营养化)和管理不善是导致凤眼莲成为生态灾害的主要原因,同时论述了凤眼链爆发所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源头治理方案和以生物控制为主结合机械打捞与合理利用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几种常见植物 (如枫香、樟树等 )叶片的挥发性有机物对大肠杆菌、白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酵母菌的抑制作用 ,从中筛选出几种抑菌杀菌作用较好的植物 ,对其抑菌杀菌效果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樟树、枫香、海桐等几种植物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对供试菌的抑制作用较好 .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选择杀菌作用强的树种作为城市的绿化树种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咪唑啉缓蚀剂合成过程中成环程度与其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油酸、二乙烯三胺为原料在160℃经不同反应时间合成了系列咪唑啉,应用红外光谱、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合成产物进行了鉴定和分析,测定了不同反应时间的产水率和产物的酸值,并通过极化曲线考察了产物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咪唑啉合成过程中,烷基酰胺的生成和烷基酰胺的环化是同时进行的;反应时间越长,烷基酰胺环化程度越高,产物的缓蚀性能越好;通过比较添加缓蚀剂前后A3钢的极化曲线可以看出,添加缓蚀剂后自腐蚀电位正移,说明咪唑啉主要抑制阳极过程而起到缓蚀作用,属于阳极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4.
六氯苯污染沉积物的电Fenton法处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研究了牺牲阳极电Fenton工艺对被六氯苯污染的沉积物进行处理的方法,分析了电Fenton方法对河流沉积物中六氯苯的去除能力,研究了该方法的影响因素,以探索河流沉积物修复的新途径.试验结果显示:以不锈钢片作为电极对模拟沉积物进行电Fenton处理,在外加电压15V、初始pH值为3的条件下,2h处理后六氯苯的去除率可达56.7%。 相似文献
5.
润湿反转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近年来国外针对润湿反转作用提高采收率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一种测定润湿角的方法——双滴双晶法(DDDC).对比了近几年国外常用的几种润湿反转剂.研究表明:阳离子、阴离子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有效作用浓度以及作用机理上存在明显区别.综合各种试验结果,认为含有聚氧乙烯(丙烯)基的阴离子或是非离子活性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最后通过分析固体表面润湿反转导致的油珠剥离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力学变化规律,发现润湿反转作用主要受到固液界面张力的影响,而油水界面张力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表面活性剂对固液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6.
7.
基于小波网模型的区域供热系统负荷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供热系统运行调节中普遍存在由于系统本身的热惯性等因素导致供热量不能实时跟随需求量调整的问题。将小波网络引入热力过程优化运行,通过综合分析系统运行数据间关系,识别供热系统复杂非线性动态特性,建立区域供热系统热负荷小波预测模型。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在网络规模和预测精度上优于常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实际运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辨识精度高,实时性强。 相似文献
8.
利用朗缪尔探针,诊断了Pw=650W、Im=145A、p=O.1Pa条件下在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增强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ECR-PEMOCVD装置反应室中ECR等离子体密度和电子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了磁场对等离子体分布的影响.上游I区的等离子体受磁场梯度影响、按磁场位形扩散且等离子体分布不均匀;下游Ⅱ区的等离子体具有良好的径向分布均匀性.下游Ⅱ区z=30cm、直径为16cm区域内等离子体密度均匀性达到了96.3%.这种大面积均匀分布的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体加工工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FLUENT的液体动静压轴承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多油腔动静压轴承压力油流动的复杂性,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液体动静压轴承压力场、温度场的分布进行研究,得到了动静压轴承内部压力场、温度场的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承载力与偏心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城区空气质量现状与分析--兼论对空气质量日(周)报数据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上海市空气质量周报》的数据分析了上海市城区空气质量状况并与中国其他大城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城区空气质量现状良好,在中国大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首要污染物为可吸收颗粒物;空气质量每年6-10月较好,11月至次年1月较差;4年来在逐渐好转;②中国沿海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普遍优于北部内陆城市。③空气质量日(周)报是研究城区大气污染的有效数据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