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
基于长时间序列多源卫星数据和GIS 技术, 研究近40 年珠江三角洲5 座城市(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中心建成区的时空扩展特征以及建成区扩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力。5座城市建成区总体在“八五计划”(1991-1995 年)和“十五计划”(2001-2005 年)两个时期扩展较快, 扩展速度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广州和深圳建成区的扩展模式表现为轴带组团式结构; 珠海、香港、澳门是多岛屿城市, 建成区以跳跃式组团扩展为主, 形成多中心空间分布格局。珠江三角洲建成区扩展总体对耕地影响最大, 其次为林地, 再次为农村居民点和工矿交通建设用地。围海造地对香港和澳门建成区扩展用地的贡献相对较大。地形条件、政策制定、交通发展、人口和经济发展是影响珠江三角洲城市扩展的重要驱动因子。1990-2010 年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建成区扩展倍数与人口增长倍数、GDP 增长倍数排序一致, 由小到大依次为香港、澳门、广州、珠海和深圳。  相似文献   
2.
应用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原位试验方法对杭州某建筑场地的地基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得出的物理力学参数,给出场地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结合地区工程经验,综合确定有关基坑围护设计参数建议值。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受到世界瞩目.基于国家资源环境遥感时空信息平台动态更新的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集以及人工建设不透水地表(ISA)空间数据集,在国家尺度监测21世纪初(2000~2008年)人工建设用地与不透水地表的增长.结果表明,我国21世纪初8年间受新一轮国土开发战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全国人工建设用地与不透水地表面积分别以3468.30,2212.24km2/a的速度高速增长,到2008年不透水地表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0.86%.2000~2008年城市用地扩张速度是20世纪90年代的2.18倍,以1788.22km2/a的平均速度扩张了2000年面积的43.46%,其中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以1348.85km2/a的速度增长了2000年面积的53.30%.总体上,8年间中国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京津冀、珠三角与长三角三大城市群以及西部地区属于快速增长的区域.8年间,我国七大流域地表水环境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不透水地表增长的潜在影响,而且不透水地表面积比例大于10%的子流域面积显著增加,集中分布在海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到2008年我国国土流域面积的14.42%不同程度地受到不透水地表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ASTER影像的土壤流失方程植被覆盖因子估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土壤流失方程中植被覆盖度遥感估计存在的方法不确定问题,利用ASTER影像数据,使用植被指数及混合像元线性分解方法,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对土壤流失方程中植被因子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改进了利用混合像元分解定量估计土壤流失方程植被覆盖因子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不同时期的MSS\TM\ETM 为主要信息源,对上海城市中心建成区从1975~2004年的扩展过程及其扩展过程中对周边土地类型的占用进行动态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上海城市建成区范围在29年间持续增长,但各时期增长速度不均衡,2001~2004年增长速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不同时期,上海城市扩展的主导方向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浦西地区沿主要交通干道向外发展,而浦东地区则向功能区核心发展。上海城市扩展过程中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主,对农村居民点和其它建设用地的占用次之,对林地、水域等土地类型的占用则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6.
为了验证新型小卫星“北京一号”CCD数据在土地利用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实用性和效果,应用三种不同的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并对分类精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应用最大似然法、Mahalanobis距离法和最小距离法,分类总体精度分别达到了89.45%,84.82%和73.93%;。得出结论:“北京一号”小卫星CCD数据质量较好,选择合适的方法,能够得到较为理想的分类结果,数据能够满足中等比例尺成图要求,可以在土地利用研究领域广泛使用,成为遥感数据更新的新数据源。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受到世界瞩目. 基于国家资源环境遥感时空信息平台动态更新的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集以及人工建设不透水地表(ISA)空间数据集, 在国家尺度监测21世纪初(2000~2008年)人工建设用地与不透水地表的增长. 结果表明, 我国21世纪初8年间受新一轮国土开发战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全国人工建设用地与不透水地表面积分别以3468.30, 2212.24 km2/a的速度高速增长, 到2008年不透水地表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0.86%. 2000~2008年城市用地扩张速度是20世纪90年代的2.18倍, 以1788.22 km2/a的平均速度扩张了2000年面积的43.46%, 其中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以1348.85 km2/a的速度增长了2000年面积的53.30%. 总体上, 8年间中国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京津冀、珠三角与长三角三大城市群以及西部地区属于快速增长的区域. 8年间, 我国七大流域地表水环境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不透水地表增长的潜在影响, 而且不透水地表面积比例大于10%的子流域面积显著增加, 集中分布在海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 到2008年我国国土流域面积的14.42%不同程度地受到不透水地表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城市形态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讲述国内外城市形态演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①从研究对象看,总结性、概括性的研究多,针对性、个案性的研究少;②从研究手段看。已有研究大都是基于传统的历史资料或统计数据.与GIS、GPS和RS等新技术结合的研究较少,且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层面上,缺少城市形态参数与城市的环境条件、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数量分析,在时间序列上对城市形态作量化对比较少;③缺乏对城市形态演变各种动力因素的综合性研究;④对城市的演化过程分析.大都仅仅是从城市形态方面研究,很少定量计算城市扩展或城市形态变化而导致的对周边土地的利用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1975年、1990年、2000年和2004年四期陆地卫星影像资料,在遥感、GIS和分形理论的支持下,对乌鲁木齐市建成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75年到2004年乌鲁木齐建成区面积扩张显著,四期的计盒维数分别是1.5552、1.6161、1.6969、1.6947.1975年到2000年扩展以向四周扩展为主,到2004年期间,则以表现出线性扩展的特点.城市扩展的初期是以占用草地为主,后来转变为以占用耕地为主,2000年以后则主要以占用农村居民点和工交建设用地为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