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中土后,在经历了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长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之后,至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很快由依附于魏晋玄学而传播的初期发展成取得独立地位并在东晋以后的南朝哲学思想领域中占居绝大优势的局面。正如王国维指出的:“自汉以后……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弊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在长期的中外文化冲突和融合过程中,佛教的义理渐渐  相似文献   
2.
结合司空图生平事迹及其崇佛的思想倾向,针对其诗论核心观点“外三说”、《二十四诗品》中的境界说、形神说及其诗歌创作中所蕴含的佛禅认识思维特征进行剖析,具体就司空图诗论中的境界说、形神说与佛禅的禅观、形神观,诗论中主体性意识与佛禅顿悟说以及诗论所体现出的中观思想等问题逐一阐释。同时根据司空图的诗歌创作特征挖掘其与佛禅认识思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而论述其诗歌创作是在融摄佛禅认识思维方式后对其诗论主张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3.
佛教的生态思想既包含了对解决自然以及人文精神生态问题的可借鉴思想,又为研究古代作家的生态审美取向提供具有哲学认识论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路。审视中国古代作家从佛教生态思想中所融摄的观念及其所显现的人文精神生态特征,无疑对构建和谐人文精神生态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所谓"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最初是我国哲人观物取象的方法,就是指主体充分利用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远近移位地对客观物象进行体察和把握的观照方法.它是哲人们为了认知神秘的自然和复杂社会而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和积累起来的一整套观物方式和法则.尽管诗歌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诗人也在按照美的原则进行审美和创作.但是只要我们全面审视诗人们尤其是晋唐山水诗人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就当前民族高等院校文科学科专业在学科专业“问题化”趋向后的应对措施、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剖析,并结合民族高校文科学科专业的教学实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6.
大乘佛教净土思想观念中所蕴涵的“道”“器”合一的相辅相济关系,一方面强调通过在“境净”中实现主体的外在超越,而另一方面主张主体以“心净”求得自我内在精神的超越。佛家这些义理和认知思维,蕴涵丰富的人文生态思想,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崇奉。同时,他们在创作和践行中所显现的人文生态观念,也契合了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学理精神。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与佛教及其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禹锡作为中唐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其受佛教思想及禅宗认识思维方式的影响是颇为显著的。本文结合刘禹锡的生平事迹,阐述了他在不同阶段上接受佛教思想及其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具体事实,探究了其诗论在意境问题上的独到见解和在思维方式上与禅宗认识思维方面的内在联系,为全面准确地把握刘禹锡思想及创作全貌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安贫乐道、固穷守节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德行模式和行为风范,陶渊明对这一思想的接受经历了从疑惑反思到认同和内化的复杂过程。“安道苦节”是陶渊明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着陶渊明行藏取舍的人生选择和对理想人生境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佛教禅宗心性论是佛学的核心义理之一 ,旨在启迪人从心灵中寻求“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它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这一特征与艺术创作的主体精神有着内在的相互通融和契符。韩孟诗派是中唐最具特征的诗派 ,此派诗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都表现自我主体意识 ,抒写心性 ,而形成这一创作特征的深层文化思想背景正是佛教禅宗心性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晋南朝是佛教义学在我国流播并与传统思想文化冲突融合后,被崇佛诗人们自觉研习和有选择地融(?)吸收的时期,也是文学尤其是五言诗发展到尚形的时期.佛学的“方便”“示现”理论影响诗人们观形象以观法身的认识思维方式;佛教的自然观影响诗人们观山水以观法身的认识思维方式.这两种认识思维方式都强化了诗人们对把握和表现事物外部形象重要性的创作意识,并把能够真切形象地描摹事物外部形貌待征当作一种表现技能来崇尚,崇佛诗人们的这一创作倾向促进了南朝尚形诗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