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高校教育人培养人的方向论和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论出发,阐述了反和平演变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并就宗旨、对象、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步骤和组织八个方面,归纳出反和平演变教育与日常思想工作的“结合点”,旨在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若干启迪和可操作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推出的加快与浙江思想观念、企业机制、发展环境、人的素质“四个接轨”的新战略部署中,思想观念的接轨是前提和关键。先进浙江人在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上有许多优点,如政府的市场意识、领导的服务思想、企业的信用观念、群众的创业胆略、社会的变革认同、整体的实干精神等。江西人要走好传统人精神与现代创新理念相结合的思想接轨之路。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在校园高雅文化活动中,"邓小平理论学习热"引人注目,体现出强烈的高雅性与平俗性、广博性与专业性、创新性与务实性的融合效应.它是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文化氛围、大学生自身社会实践和邓小平"三进"工作的综合产物.高校要因势利导,把"邓小平理论热"引向理论文化育人的新高度,适应新世纪新要求,切实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力、创新力和综合力,发挥理论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独到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观上的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文化观上的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和人民利益观上的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是“三个代表”的理论品格。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时,一定要把握其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坚持又有创新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地方性高校要搞好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就应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而创建活动应有切合实际的系统性载体和多层面人员共同参与,并处理好与校内外的各种辩证关系;在干部、教师、学生和职工四个层面开展相应的"三讲"活动,具有联动、互促和整体效应。这种"系列三讲"活动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好载体。  相似文献   
6.
全球资源能源的短缺、知识信息的递增等因素,决定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注重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培养、利用。为此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知识创新意识,加强各类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拓宽智力参与经济运作的渠道,把智力资本培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出现了许多为人们喜见乐为的好形式。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便是其中的一种。在军民“共建”中,大学生与军人开展的“共建”活动,近年来如一朵奇异的鲜花,开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花园里,十分引人注目。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地和摇篮,军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和表率,这两者在一起“共建”,无疑是大有新的文章可做的。本文拟就大学生和军人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几个问题作些思考,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到好几则如何打开市场,实现富裕的新流行语,如“七十年代靠体力,八十年代靠财力,九十年代靠智力“,又如“八十年代凭执照,九十年代凭钞票,二十一世纪凭深造“,等等.作为流行语,难免有偏颇不全之处,但透现出人们步入市场经济后发展变化的思想轨迹却是崭新的,那就是越来越注重知识和智力.从中我们似乎可以谛听到国人大步奔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脚步声.……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政治思想战线正在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按照中央的要求,高等学校要进一步稳定局势,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重点,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提  相似文献   
10.
本课题较详尽地阐述了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双重作用即制约性和拓展性。提出了值得进一步开辟的与学校德育息息相关的校外德育途径,如杜区教育、心理咨询、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影视文化、信息传播、环境熏陶和德育基地等。要利用这些途径向学校源源不断地输送德育资源,实现社会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