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
1.
黄河天然径流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黄河流域8个水文站点,采用mann-kendall方法,研究其1951-1998年的变化趋势,并确定突变点及其起始位置.结果表明:这些站点存在相同的趋势.年天然径流量除了兰州、河口镇和龙门外,都有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点在90年代的早期或中期,但是下降的趋势点不同.研究发现,降水存在类似的趋势,是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时,人类活动也是径流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发展节水灌溉和实施南水北调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但水资源供需矛盾在短期内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3.
胸段食管癌术后复发模式与放疗靶区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胸段食管癌术后复发部位的规律,探讨术后预防性照射的靶区设计.方法:对我院2001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81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x2检验分析原发肿瘤部位及术后分期与食管癌术后复发部位的关系.结果:81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依次为吻合口49例(60.49%)、颈部/锁骨上淋巴结20例(24.69%)、1、2区淋巴结18例(22.22%)、残食管/残胃17例(20.99%)、4区淋巴结12例(14.81%)、7区淋巴结11例(13.58%);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28.57%(4/14)、23.40%(11/47)、25.0%(5/20),差异无显著性(x2=0.156,P>0.05);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上纵隔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42.86%(6/14)、40.43%(19/47),差异无显著性(x2=0.026,P>0.05),胸下段食管癌上纵隔淋巴结复发率为15.0%(3/20),低于胸中段食管癌(x2 =4.113,P<0.05);IIA、IIB、III期食管癌术后锁骨上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9.52%(2/21)、27.27%(6/22)、45.0%(9/20),差异有显著性(x2=6.545,P<0.05).吻合口复发率在不同原发部位食管癌(x2 =0.097,P>0.05)、不同术后分期食管癌(x2=0.355,P>0.05)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原发肿瘤部位食管癌术后放疗的靶区均应包括锁骨上区及吻合口,胸上段及胸中段食管癌还应包括上纵隔淋巴结.对于术后临床分期为Ⅲ期的食管癌,锁骨上区是重要的预防照射区域.  相似文献   
4.
5.
近50年黄河流域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827个降水监测站1951--1998年的逐月监测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计算分析黄河流域降水量近50年的时空变化.先重点研究1951--1998年期间典型降水等值线200、400和800 mm的空间移动情况,研究表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一带干旱化趋势十分明显,典型降水等值线南移.然后对1951-1979和1980-1998年前后2个时段黄河流域年、汛期和非汛期降水量空间变化分别进行分析,发现黄河流域降水减少幅度最大的区域在黄土高原大部和黄河下游,但是在黄河源头、伊洛河流域、汾河源头及其下游等则呈增加趋势,而且汛期降水量与非汛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