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综合类   2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吐哈盆地煤及显微组分生烃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长毅  程克明 《科学通报》1997,42(19):2102-2105
<正> 吐哈盆地是典型的煤成油气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中下侏罗统煤及含煤有机质.有机岩石学研究表明,吐哈盆地侏罗系烃源岩生油组分,在显微层次主要表现为基质镜质体、壳质组(主要是薄壁角质体、小孢子体和木栓质体)和少量腐泥组(主要是藻类体和沥青质体),在超微层次则主要表现为分布在基质镜质体和粗粒体中细菌成因的超微类脂体.基质镜质体是吐哈盆地煤成烃最主要的母质.壳质组(含腐泥组)在煤成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从煤中分离出纯度较高的单组分(表1),进行热解气相色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测试,确定各显微组分生烃性质,并结合显微荧光性质确定其生烃阶段,由此建立煤与显微组分成烃模式.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地质基础研究中的几项新进展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不同类型干酪根及原油样品的生烃动力学实验,研究了不同母质成气特征,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对气源灶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提出高效气源灶的概念和评价新指标,实现了对气源灶的定量评价;认为Ⅰ,Ⅱ型干酪根和液态烃在成气时机和先后贡献上构成接力过程,滞留于烃源岩中的分散液态烃是重要的成气母质.煤系成气首先是Ⅲ型干酪根成气,然后是可溶有机质热裂解成气,其中煤系可溶有机质含量高,对成气有重要贡献.以物理模拟与地质分析相结合,指出具备早成藏、晚埋藏、次生作用、构造托举及膏盐悬浮的地质环境利于深层形成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3.
王兆云 《科学通报》1997,42(5):508-510
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是研究物质结构的有效方法,本文是在高磁场(400 MHz)下,应用  相似文献   
4.
煤成油排驱主要制约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长毅  程克明 《科学通报》1997,42(16):1755-1758
煤成油的排驱是指煤在热成熟作用过程中,生成的烃类物质在某种动力的驱动下从煤层母体排出至输导层的过程。煤所生烃类排出母体一方面取决于煤所具有的固有内在属性,它包括两个含义:其一是煤原始生烃潜力,它决定了煤中烃类达到含油饱和度的难易程度;其二是煤分子排列格架及分子质点表面性质,它决定了烃类储存空间大小与烃类流动的难易程度。另一方面,外生地质营力的存在是煤层发生排烃作用的必要条件。适当的构造挤压应力及存在通过源岩的输导层(如断裂、层理面、剥蚀面等)以便形成差异应力,为烃类排驱与运移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吐哈盆地煤成油的排驱亦正是煤内在属性与外部构造挤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煤及显微组分生烃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吐哈盆地是典型的煤成油气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中下侏罗统煤及含煤有机质.有机岩石学研究表明,吐哈盆地侏罗系烃源岩生油组分,在显微层次主要表现为基质镜质体、壳质组(主要是薄壁角质体、小孢子体和木栓质体)和少量腐泥组(主要是藻类体和沥青质体),在超微层次则主要表现为分布在基质镜质体和粗粒体中细菌成因的超微类脂体.基质镜质体是吐哈盆地煤成烃最主要的母质.壳质组(含腐泥组)在煤成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从煤中分离出纯度较高的单组分(表1),进行热解气相色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测试,确定各显微组分生烃性质,并结合显微荧光性质确定其生烃阶段,由此建立煤与显微组分成烃模式.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相与生烃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吐哈盆地侏罗纪煤层煤相的划分标志及四种煤相(即干旱森林沼泽相、潮湿森林林沼泽相、流水沼泽相及开阔水体沼泽相)的基本特征;同时,评价了不同煤相的生烃潜力,指出流水沼泽相为煤成烃最有利之相带,对指导煤成烃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煤中基质镜质体生烃潜力与特征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赵长毅 《科学通报》1994,39(21):1979-1979
吐鲁番-哈密盆地油气勘探已取得重要成果,找到了一系列的油气藏.油源对比结果,其主力油气源岩确认是盆地内中下侏罗统煤及煤系有机质.本区煤及煤系有机质显微组分组成以镜质组为主,其含量占总有机质的40%—95%,一般为60%—80%.镜质组中又以无结构基质镜质体为主,见少量的结构镜质体;惰质组分含量变化为0.4%—89%,一般为10%—25%,半丝质体含量高是本区惰质组组成最主要特征;壳质组分含量为0.8%—23%,一般为5%—15%,主要是孢子体、角质体和木栓质体,树脂体及藻类体偶见,还可见到沥青质体、渗出沥青体,并见有较多的碎屑壳质体.  相似文献   
8.
姚素平 《科学通报》1997,42(4):395-398
进行油源对比的传统手段是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该方法现已发展到了分子级的研究水平,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有机岩石学家很少涉及油源对比领域,Brooks试图用三维同步荧光技术解决油源问题,但由于普通荧光光谱分辨率低,其应用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有机岩石学家开拓的激光诱导荧光方法在研究液态烃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所倡导并建立的激光诱导荧光法对比油源是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油源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形式。激光诱导荧光法由于采用激光作光源、并可由Boxcar积分器来确定荧光峰位的寿命值,从而比一般普通光源(如汞灯)作激发光源所采集的信息更多、更广,也更能反映样品成分的特征。该方法的实质是将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运动状况用宏观的荧光光谱和具体的荧光寿命值表达出来,使其微观上的复杂性简化为宏观上和数值上人们可以普遍接受的形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