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1.
于赓虞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重要的诗人和诗论家,学界对其关注不多。他的诗学理论更是鲜有学者涉及,谈及所受的域外影响也总是拘泥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尤其是指向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实际对于赓虞诗学理论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域外因素还有《鲁拜集》、文论家厨川白村和诗人华兹华斯,即一部诗集、一位文论家和一位诗人。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我国五四诗坛的一位巨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庞杂,本文从少时与英国文学的最初接触,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形成,文艺批评思想的形成。对英国作品的翻译活动及在英国文学影响下的戏剧创作这五方面探讨和系统梳理郭沫若先生与英国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说明其接受过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及作家的主体选择性,并指出西方浪漫主义概念在中国的误用: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实是抒情主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于赓虞是一位被忽视的诗人和诗论家。他短短十年创作诗集达七部之多,并形成了自己完整、系统的诗学理论。生命诗学,艺术诗学,诗与灵感及修改,诗与科学,诗的静境,诗的读者鉴赏以及理论自身的遮蔽性七大内容构成了其诗学理论的主体。它经历了萌芽、自觉化、系统化与科学化以及修正与完善四大阶段,最终发展形成为理论体系。于赓虞的诗学理论对当时中国诗学观进行了有力的补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交流变得频繁,西方作家笔下出现了不少东方形象。在西方"文明化"的大叙事中,东方形象作为"他者",是"文明化"核心概念"进步"与"自由"的对立面:停滞与专制。杰克.伦敦身处其时,也参与了美国作家关于中国的刻板书写,可贵的是他最终走了出来,早年露骨的"白人至上"种族主义思想更多地为理解、宽容、同情与理性思索所替代。在整个西方还在忙于塑造一个被否定的、邪恶的中国形象之时,伦敦已能思考东西方交流可能性之题,他笔下的中国形象故而特别值得中外学者关注。从早先露骨的"白人至上"种族主义思想到更为理性的思考与更为客观的描述,再到种族意识的明显弱化,最后达及对东西方沟通的乐观期待,显然杰克.伦敦的中国观体现出了强烈的渐变性。  相似文献   
5.
<陈阿春>是杰克·伦敦写作中期所完成的一篇关于中国的作品.深入分析此部作品能印证伦敦的中国观并非全是丑化,他对中国也有理解、同情的一面.同名主人公陈阿春实际上是伦敦对于中国移民形象的一种正面想象.  相似文献   
6.
关键词法要求学习者在所学的目标语词汇与母语/目标语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汇之间建立听觉联系并以形象的方式记忆,实质是借助言语和表象的共同加工过程来帮助记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它涉及到双重编码理论、加工水平说和激活扩散模型。因为关键词法涉及了多种形式的认知活动,词汇的记忆效果也得到加强,所以它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