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面对现代城市结构和生活方式瓦解与崩溃的现状,一些建筑师将设计目光转向本土的传统园林建筑,试图以传统园林建筑的手法解决城市问题.其中,以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和中国建筑师王澍的建筑最为典型,他们的建筑从城市既存的文脉结构出发,建筑主体形态简洁明晰,甚至趋于消隐,但他们的建筑却给人们带来了对时空秩序的丰富多变的体验,是属于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本文试图透过隈研吾和王澍两位建筑师的作品,解读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位于丘陵山区的河北崖村为例,主要分析了其南北纵向胡同的布局特征、形成原因及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指出在建村初期,其半公共、半私密的胡同空间不仅适应了早期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需求,而且充分证明了其南北纵向胡同式布局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营造;又客观分析了胡同空间的不足之处,揭示了胡同空间是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中最...  相似文献   
3.
论文目的在于以安全防卫的视角探讨新农村社区规划,从分析可防卫空间理论的演化、比较我国传统和现代民居中的可防御性特点入手,并以2008年山东省新农村住宅竞赛一等奖方案为例,提出新农村建设应该综合考虑农村环境的社会因素和经济特征,通过物质环境设计改善社会关系,使居民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负担防卫责任是新农村社区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