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8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N3)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型Cu(II)双核配合物作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模型化合物.采用元素分析、UV和IR光谱进行了表征,应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晶体结构,并利用G98W程序在HF/LANL2DZ基组水平上对该双核配合物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晶体结构分析表明,Cu(II)双核配合物的化学式量分子(C42H40N12O17Cl4Cu2)是以4,4′-联吡啶为桥的Cu(II)双核配合物单元,Cu(II)与配位原子形成变形八面体构型,轴向配位氧原子来源于高氯酸根.量化计算所得原子轨道贡献和原子净电荷布居分析结果与晶体结构中的配位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N,N-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N3)的高氯酸盐,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及紫外和红外表征,并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依据晶体结构的配体模型(a)和分子力学方法所获最低能量构象的配体模型(b),使用Gaussian94程序对2个模型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配体N3的2个非质子化的氮原子和胺基氮原子对最高占有轨道的贡献高于最低空轨道的贡献.这说明,这些原子易于提供电子,可以将配体作为组氨酸较理想的模型物用来合成SOD模型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采用同源转座方法,构建了在尿激酶原K区138~139位点插入了赖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KGD)序列的2种尿激酶原嵌合体基因(proUK-KGDW, proUK-KGDS),并以昆虫细胞SF9为宿主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量在33.34 μkat·mL-1, 细胞密度为106·mL-1,表达高峰期表达产物占细胞总蛋白的15%以上.表达产物展示出较高的纤溶活性,并具有良好的人尿激酶原免疫原性,同时,经SDS-PAGE试验检测,昆虫细胞分泌的突变体相对分子质量符合理论预期,为5.4×104,绝大多数为单链态形式.经过离子交换、分子筛层析及超滤浓缩等步骤对突变体蛋白进行了初步纯化,光浊度法试验表明含有KGDW序列的尿激酶原突变体具有较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而含有KGDS序列的突变体几乎不具有任何活性,表明羧基端边侧序列对KGD展示正常的受体结合活性影响较大.溶解圈试验表明2种突变体均保留了较高的纤溶活性,说明插入序列不影响尿激酶原的酶切活性.  相似文献   
4.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活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近年来报道的有关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其活性部位的结构,以苹果酸,酒石酸与碳酸锰作用合成了两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模型化合物,进行了红外、紫外谱图的表征,利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检测了它们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5.
借助Fe-SOD的晶体模型,运用Gaussian94程序包,采用HF下的LanL2DZ基组对一种新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Ni-SOD的还原型Ni(Ⅱ)-SOD的活性中心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由其分子轨道能量,电荷分布和前线轨道的贡献可以预见,Ni-SOD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和催化超氧离子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运用G94程序,采用HF方法LANL2DZ基组对于还原型FeSOD的晶体结构活性中心进行了量子化学从头计算,获得了分子轨道能量,电荷分布及原子轨道对前沿分子轨道贡献的信息。结果表明,其活性中心易于接受超氧自由基(O2^-.)的进攻并完成其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量子化学程序计算了12个氯喹酸酯化合物的量子化学参数,如最高占据轨道能级、最低空轨道能级、生成热、偶极矩、活性部位原子静电荷等,并对玉米根抑制活性进行了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s)分析,其中最低空轨道能级、前线轨道能级差、偶极矩、原子静电荷4类参数共同构建的模型准确性最高(R=0.887),说明该类化合物活性大小主要与电性参数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量子化学程序计算了12个氯喹酸酯化合物的量子化学参数(如:最高占据轨道能级、最低空轨道能级、生成热、偶极矩、活性部位原子静电荷等),并对玉米根抑制活性进行了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s)分析,其中最低空轨道能级、羰基氧原子静电荷参数共同构建的多元高阶模型准确性最高(R=0.905,R2=0.819,F=7.913,S=0.148),与之前的多元一阶模型相比(R=0.887,R2=0.786,F=2.098,S=0.213),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利用上述模型对化合物活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化合物除草活性,预测值与实验值误差小.  相似文献   
9.
镍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3种具有苯并咪唑基的配体(N3,NTB,EDTB)及其与金属镍的配合物,由此模拟镍超氧化物歧化酶(Ni-SOD)的活性中心结构,对所合成的模拟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红外、紫外光谱的结构表征,并利用改进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了模拟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0.
镍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量化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N,N',N'-四(2-苯并咪唑亚甲基)-1,2-乙二胺(EDTB)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的Ni( )单核配合物即镍超氧化物歧化酶(Ni-SOD)的模型化合物.采用元素分析、UV和IR光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应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并利用G98W程序在HF/LanL2DZ基组水平上对该单核配合物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晶体结构分析表明,Ni( )单核配合物的化学式量分子(C38H46Cl2N10NiO11S)的单胞中含有2个配合物分子{Ni[C34H32N10]·(ClO4)2·2(CH3OH)·(CH3)2SO},Ni( )与配位原子形成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结构.量化计算所得原子轨道贡献和原子净电荷布居分析结果与晶体结构中的配位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