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从汉儒所说的“比兴”,到唐人提出的“兴象”,我国诗学形象理论走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本文试图寻绎此过程并以此就教于方家。一、汉儒“比兴”说的意义及其局限“比兴”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  相似文献   
2.
黛玉形象是写实性和写意性的完美结合,这一形象的创造,是中国古代普通的审美原则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一方面,人者将主义公署于错缩复杂的矛盾关系和特殊命运中,刻画了真实可信的贵族少女形象;另一方面,作者又赋予形象以秋天的韵致,楚文化的意蕴,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的一个永情理的象征,从而塑造了虚实相生,具有特殊审美意义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