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分散在生理盐水中的纳米银以尾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小鼠体内,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检测其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并利用DAS药物动力学软件分析其在血液中的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显示:纳米银经尾静脉注射进入小鼠体内后,血液中的w(Ag)在染毒1 h内呈快速下降趋势,其后的24 h内w(Ag)处于平稳状态;纳米银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为22.8 h,分布容积为26.8 L/kg;进入体内的纳米银可随血液循环快速分布到全身各脏器,6 h后即可在小鼠的多个主要脏器中检测到银的存在,其中脾脏中的w(Ag)约为203μg/g;滞留在体内的银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脾脏中.由此可见,纳米银具有较高的组织亲和力,肝脏和脾脏可能是纳米银的主要蓄积作用靶器官.  相似文献   
2.
雄性SD大鼠气管滴注不同剂量的纳米二氧化钛(TiO2),每周2次,连续4周,染毒结束后,检测大鼠血常规、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和CRP表达,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表明:纳米TiO232 mg/kg组血常规中NEUT计数增加,纳米TiO2引起肺组织中SOD,GSH和CAT含量降低,组织病理学显示随着纳米TiO2染毒剂量增加,肺泡扩张不良、闭塞比例增加,肺内吞噬棕黄色颗粒的巨噬细胞数量增加,肺泡间隔内淋巴细胞和纤维细胞增多;超微结构发现纳米TiO2主要引起Ⅱ型肺泡结构改变.结果显示,在本实验条件下纳米TiO2使大鼠的肺组织受到氧自由基的攻击,肺脏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减弱,并引起肺组织不同程度的病理和超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应用HepG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探讨Fe2O3纳米粒子对肿瘤细胞的活力与凋亡的影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还原检测法确定受试物的染毒剂量.分别对各个组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凋亡.结果显示,Fe2O3纳米粒子在0.555~3.310 mg/mL范围内均可抑制HepG2细胞增值,IC50为1.11mg/mL.Fe2O3纳米粒子在0.173、0.347、0.694 mg/mL,剂量组均导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且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4.
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溶藻菌的除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溶藻菌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作用和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作用,从太湖水体中分离获得一株属于芽孢杆菌属的溶藻菌,将其与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后,以普通Fe2O3作为实验对照,测定其溶藻作用和降解MC-LR作用.以激光粒度仪测定氧化铁纳米颗粒与溶藻菌两者单独和同时存在时的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以获得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溶藻菌的证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太湖水体中分离获得的一株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溶藻和降解MC-LR的作用,作用24 h后的溶藻率和MC-LR降解率分别达到44.3%和20.5%.同时加入氧化铁纳米颗粒后,溶藻率达到53.0%,MC-LR的降解率达到33.0%.激光粒度仪检测发现,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菌混合后的颗粒物的平均直径增加到氧化铁纳米颗粒的12.3倍,同时氧化铁纳米颗粒和细菌单独存在时的粒径分布峰消失.氧化铁纳米颗粒是一种具有良好性能的生物固定化材料,可能通过其特有的途径有效地固定化溶藻菌,并增强溶藻菌的溶藻和降解藻毒素作用.  相似文献   
5.
定向耦合器是四端口网络,直接设计十分困难。本文采用同步分支线定向耦合器的分解设计方法。文中首先分析了定向耦合器的传输特性,并依据奇、偶模激励原则将其分解为两个二端口网络,即两个带通滤波器。这样,同步分支线定向耦合器的设计即转化为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吴添舒  唐萌 《科学通报》2015,(8):729-740
随着纳米技术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人造纳米颗粒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其生物安全性成为研究者的关注热点.由于呼吸道是人造纳米颗粒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纳米颗粒对机体呼吸系统的毒性和生物效应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介绍了人造纳米颗粒和纳米药物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重点归纳了几种常见人造纳米颗粒对机体呼吸系统的毒性效应和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阐述了影响纳米颗粒毒性的几点因素,为今后人造纳米颗粒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探讨雄性大鼠吸入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对其肝脏和肺脏的氧化损伤.32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0.8 mg/mL纳米TiO2组、4 mg/mL纳米TiO2组、20 mg/mL纳米TiO2组纳米、对照组(生理盐水).各组大鼠一次性经呼吸道灌注纳米TiO2粒子悬液.7 d后处死各组动物组,分别取肝、肺匀浆后用于测定SOD、GSH-Px活性及羟脯胺酸和MDA含量.肺组织匀浆的各指标中,高、中剂量纳米TiO2组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羟脯氨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匀浆的各个指标中,高剂量纳米TiO2组SOD活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高、中、低剂量纳米TiO2组GSH-Px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各剂量组MDA活力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纳米二氧化钛致氧化损伤作用在肝、肺组织有不同表现,使肝脏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减弱,使大鼠肺组织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并且使肺组织出现了早期纤维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纳米银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纳米银毒理学和生物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纳米银的理化特性、进入人体途径以及在呼吸道、皮肤和胃肠道暴露途径下纳米银与组织的相互作用,认为在开发应用纳米银产品的同时更应关注可能产生的负面生物效应,并提供完整且符合实际的毒理学评价资料.国内外学者对纳米银细胞毒性的研究结果显示,纳米银可与蛋白质和酶的巯基发生反应,引起细胞线粒体功能损害、膜渗透及细胞形态的凋亡样变化,其毒性机制尚未阐明,可能是由于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介导所致.因此,在加强纳米银毒理学和生物效应研究的同时,应建立评价纳米产品生物安全性的标准方法及评价体系,关注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深入研究纳米银引起的特殊生物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9.
纳米氧化硅的体外细胞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红细胞溶血实验、MTT法、形态学和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比较纳米S iOx及微米S iO2对红细胞和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测定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一氧化氮(NO)等氧化应激指标,探讨其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 iOx与微米S iO2在一定粒子浓度范围内致红细胞溶血率及生成MDA的量随浓度增加逐渐升高,呈剂量-反应关系;RAW264.7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1.60,38.12mg/cm2;染毒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呈气球样变;纳米S iOx及微米S iO2在0.036~0.571mg/cm2浓度范围内,可引起培养液中LDH活性显著升高,呈时间-效应关系,相同浓度纳米S iOx致培养液中LDH含量高于微米S iO2;染毒细胞内MDA,H2O2,.OH,O2.-,NO水平显著升高.结果提示相同浓度纳米S iOx的毒性作用较微米S iO2强,氧化应激在细胞毒性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TM010模式圆柱腔GUNN振荡器的理论基础、设计原理与使用特点。这种振荡器在微波技术中作为中精度、小功率信号源在测量、雷达、微波通信、卫星通信以及微波报警器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