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把淘金法和"水选法"移植到冶金考古田野发掘中,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具有可行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以环珠江口地区的先秦冶金考古为例,阐述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冶金考古的田野发掘工作中,对中国冶金技术起源与发展的深入研究,可提供更多实用的考古分析材料.  相似文献   
2.
温氏集团“企业+高校”科技创新范式是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的重要模式,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高校”范式,温氏集团与合作高校共建了“合作企业”,形成了“企业网络”,实现了资源的理性交换,提高了集团科研水平,加快了企业品牌产品的创立,改进了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了攻关重大国家项目的能力;同时,扩大了合作高校的科研基地,增加了科研资金,加快了优秀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广东甘蔗栽培技术的分期,以民国初至20年代末为前期.期间,甘蔗的传统栽培技术几乎完全保留着它的原生形态,近代技术的渗透非常缓慢,对传统技术的影响相当微弱.“原生形态”的甘蔗传统栽培技术大致停留在清代的水平,其中耕、除草,耕作保墒,补苗、防治病虫害,甘蔗与其他作物间作轮种方式等,都是广东珠三角区极具特色的栽培技术.从本质上说,广东甘蔗传统栽培技术的原生形态只是处于经验农学阶段,但在民国广东“糖业复兴”动动中,被吸收、传承,构成民国时期广东地区甘蔗栽培技术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研究,需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考古发现的古栽培稻遗存进行科学检测与分析研究.考古发现的古栽培稻遗存可分为遗物和遗迹两大类型,对其研究方法先后出现过芒的分析法、传统粒型分析法、孢粉分析法、灰像法、硅酸体分析法、DNA分析法、双峰乳突判别函数鉴定法、粒型判别函数法、双峰乳突印痕鉴定法、小穗轴分析法和小穗基盘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并不是古栽培稻遗存研究的终极方法",其本身也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但研究方法的改良与创新,开阔了学术视野,提出了新的问题,促使学术界对既有认识和研究结论进行重新审视,并进一步寻求新的方法,以期对栽培稻起源与分化问题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广东增城荔枝种植面积扩展,荔枝贸易量很大,产值在农产品贸易中仅次于谷米,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潜力.虽然当时增城荔枝的生产技术仍以传统的经验种植为主,但广东农学工作者对种植荔枝的土质要求、栽植方法、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气候对荔枝产量的影响、荔枝病虫害的防治、荔枝的保鲜与加工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促进了当地荔枝生产技术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自1895年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到1945年台湾光复,共50年.其间,日本在台湾设立了大批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各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试验研究等活动,直接为其殖民统治服务.该文从农业科研机构、农事调研、品种改良、其他农事试验研究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择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从蔗种的育成与管理、整地与种植方法、苗期与生长期管理、灌溉、收获与原料蔗的选择、轮作间种、病虫害防治、肥料施用等八个方面,论述了民国时期广东甘蔗栽培技术的先进水平.认为广东“糖业复兴”运动前后的甘蔗栽培技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大步跨入了常规农业阶段.由于近代农学理论的指导,学者们对本地特色传统栽培技术作了科学的阐述,使近代技术向传统技术渗透并结合;同时又根椐本地风土,将外来的栽培技术揉合于本地技术之中,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甘蔗栽培技术形态.  相似文献   
8.
水稻稃壳双峰乳突,纵列横行排列有序,是鉴别籼、粳亚种的主要性状之一;在缺乏古稻谷的情况下,稻壳印痕也不失一种鉴别古稻的方法。用此方法对100片石峡遗址M104古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的研究,确认石峡古稻是一个处于籼、粳分化,属性模糊的杂合种群,是古稻演化历史阶段的反映。石峡古稻所呈现的籼、粳模糊性和分化状态特征,表明石峡古稻是我国栽培稻起源与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中国玉米的早期栽培与引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人对中国玉米栽培史作了大量研究工作;然而,玉米是中国原生植物还是引种作物,基在本地栽培的历史或引种传入中国的时间及途径等,至今还是未有公论、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该文系统述评前人研究所得出的诸多观点后,认为中国也是玉米原产地之一,而国外玉米的传入则是多渠道的。  相似文献   
10.
用性状差异显著性测定、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亚公山遗址出土的200粒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为:亚公山古稻的综合性状特征已远离普通野稻和早期原始古栽培稻,更趋近栽培水稻中的粳亚种类型.其群体平均值的粒型判别为粳型,已倾向粳稻粒型方向演化.其在演化过程中,向大粒化方向演变.其属性皆趋向粳稻类型,而且粒大较重.这些特征与距今6000年前的城头山古稻和4000年前的后大堂古稻相似,而与现代岭南地区广泛种植的籼稻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