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代化基本路径是城镇化,而其中最迫切和最重要的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基于老年父母的抚养、子女入学、文化认同及其社会身份获得等多种因素的考量,返回户籍地城镇置业安居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主要选择。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应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这种主体性选择,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置业纳入到城镇化的规划和发展思路上来,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在老家中小城镇置业、定居,并为新生代农民工在老家中小城镇置业、定居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江西的传统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与产量的大幅度增长。同时,伴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中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些新变化表明,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内部正在悄然集聚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试论陕甘宁边区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1936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一直驻在陕甘宁边区,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中国革命,它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是全国革命的指导中心。陕甘宁边区为全国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为党中央和人民军队提供了大量的人员、物资、经费,它又是中国革命的总后方。陕甘宁边区在军事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它是各革命根据地学习的榜样。陕甘宁边区又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它又是新中国的雏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之路--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几乎同时走上了探索现代化之路.日本通过维新改革成长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中国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奉行"和魂洋才"、"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是导致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几乎同时走上了探索现代化之路。日本通过维新改革成长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中国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奉行“和魂洋才”、“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是导致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经过春秋战国的大震荡,中国社会出现了统一的趋势,李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他从自己的人生哲学出发,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聚合了荀子的儒家思想和申不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儒法结合思想,付之实践,对秦朝社会和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889年,张之洞力排众议使清政府决定兴办芦汉铁路,但在资金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中国最终决定向比利时借款,主要原因是中国方面考虑到要均衡各国势力,同时比利时是中立小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极想到中国投资。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却遭到了惨败。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是其根本原因,中日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是重要的外部原因,而中日两国改革的策略与手段不同,是重要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9.
1889年,张之洞力排众议使清政府决定兴办芦汉铁路,但在资金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中国最终决定向比利时借款,主要原因是中国方面考虑到要均衡各国势力,同时比利时是中立小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极想到中国投资。  相似文献   
10.
经过春秋战国的大震荡,中国社会出现了统一的趋势,李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他从自已的人生哲学出发,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聚合了荀子的儒家思想和申不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儒法结合思想,付之实践,对秦朝社会和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