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3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探月计划一期工程已经正式启动.中国计划于2007年发射首颗月球卫星的消息,将成为继"神舟"载人飞船之后,国人及世界关注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2.
朱毅麟 《科学》1992,44(4):15-18
70年代以来,航天高技术进入了以空间站为特征的时代,空间站,大型运载火箭和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构成了载人航天基础设施的三大支柱,其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是为空间站接送人员和物资的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3.
航天技术是一门研究和实现如何进入太空和利用太空的技术.提起航天技术,人们往往容易想到人上月球和对木星、土星等行星的探测,因而认为这是少数宇航员和科学家的事.其实不然!到目前为止,人类航天活动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耗资几百亿美元的登月活动,也不是飞越几十亿公里的深空探星,而是向近地空间发射人造卫星.自1957年以来,世界各国送入太空的人造卫  相似文献   
4.
航天名词统一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来 ,航天名词的规范和统一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存在若干问题 ,有待继续努力解决。一、关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的名称航天 ,狭义是指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的航行活动 ;广义是指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以及地球以外的天体的活动。航天定义的核心在于 :人类活动的场所不是陆地 ,不是海洋 ,也不是大气层 ,而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对这一特定的场所的命名目前流行的有 3种 :1 太空《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军事航天技术》分册、国…  相似文献   
5.
●嫦娥(Change, Lunar Goddess) 中国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神话女主人公的名字.英译名除用汉语拼音Chang'e外,应附加意译Lunar Goddess. 嫦娥奔月的传说最早见于<归藏>.1993年湖北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就有叙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精.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贵刊2006年第4期刊登的杨廷君著《“可持续发展”的英文名探讨》一文,通过对英语词典中有关词条、义项的评析,最后指出sustainabledevelopment才是汉语“可持续发展”比较恰当的英文译名。笔者支持这一结论,此外,想补充一点关于名词术语汉译英的意见。汉语名词的英译应遵循“国际性”的原则。英文名应与国际接轨,或译成外国人能正确理解、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名词。对于一些原本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源于英文的名词,从汉语翻译成英文时,首先应查对原文,使用其原来的英文名。例如,“可持续发展”一词,正如杨文所述,是198…  相似文献   
7.
20多年来,航天名词的规范和统一,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若干问题,有待继续努力解决。一、关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的名称航天,狭义是指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的航行活动;广义是指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以及地球以外的天体的活动。航天定义的核心在于:人类活动的场所不是陆地,不是海洋,也不是大气层,而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对这一特定的场所的命名目前流行的有3种:1.太空《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军事航天技术》分册、国家军用标准《卫星术语》等均采用这个词,同时说明,又称“外层空间”或“空间”。“太空”是汉语固有的词汇,指“极高的天空”(见《现代汉语词典》)。现在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认识的深化,给“太空”以科学的定义,用它表示“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是顺理成章的事,具有汉语的特色,民族的特点。“太空”一词在科普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中使用较普遍。国内科技界,包括航天界自己使用尚不普遍,可能认为“太空”一词,不够专业,不够学术。2.外层空间、外空(outer space)联合国设有一个专门协商和推进各国航天活动的机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简称“外空委”,它的常设执行机构叫“外空司”。该委员会颁发的文件、资料常使用“外层空间”或“外空”。为了与联合国的文字、语言接轨,我国外交系统、外事部门等习惯用“外层空间”或“外空”。常用的组合词有:外空条约、外空法、外空武器、外空军备竞赛等。3.空间“空间”一词是英语space的直译,在国内科技界,特别是空间科学界用得较多。“空间”一词前面不加任何限定语,单独使用,容易同“空间”一词的本义——“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相混淆,引起误解。几年前,就曾有一位教授在接受某权威性报纸记者的专题采访时,把充分利用高度,发展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以节约平面面积的方法,也叫做“空间技术”。通常,在“空间”之前加上限定语以后,含义比较明确,不至于产生歧义,例如:外层空间、近地空间、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深空间等。“太空”、“外空”或“空间”是航天学科中最基本的术语,使用频率非常高,应力求统一。为此,建议将“太空”作为名正言顺的科技术语推广使用,让“太空”堂而皇之地步入科学的殿堂;表示“大气层以外”时,不再单独使用“空间”,只在其前有限定语或修饰语时才用,例如,外层空间、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等。2000年10月,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理事扩大会上,部分院士和专家强烈呼吁将“空间”改为“太空”,例如将“空间物理学”、“空间科学”改为“太空物理学”、“太空科学”等。二、关于“航天”、“空间”作为限定语与其他名词的组合20世纪60~70年代,在钱学森教授的建议和倡导下,将先前常用的“空间飞行”、“太空飞行”、“宇宙航行”、“星际航行”、“宇航”等名词统一为“航天”,同时将作限定语用的英语单词space基本上译成“航天”,而不用“空间”,例如:用“航天活动”代替“空间活动”(space activity);用“航天技术”代替“空间技术”(space technology);用“航天飞行”代替“空间飞行”、“太空飞行”(space flight);用“航天器”代替“空间飞行器”、“太空飞行器”(spacecraft);用“航天站”代替“空间站”(space station)、“轨道站”(orbital station);用“航天员”代替“宇宙航行员”、“宇航员”(astronaut);用“航天服”代替“宇宙服”、“宇航服”(space suit)等。该建议得到了国内航天界学者、专家和国家权威部门的赞同和响应,使大量有关航天和空间的组合名词在以“航天”为限定语的基础上逐渐统一,其成果体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航天技术》分册、国家军用标准《卫星术语》等权威性出版物的编撰;国务院将第七机械工业部更名为航天工业部;以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完成了第一批航天学科名词的审定。但是,近年来,代表同一事物的“航天××”和“空间××”频频同时出现,例如,“航天技术”与“空间技术”、“航天局”与“空间局”、“航天工业”与“空间工业”、“航天时代”与“空间时代”、“航天遥感”与“空间遥感”、“航天合作”与“空间合作”等等。名词不同易导致人们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或不同的含义。这不仅会使业外人士产生误解,也使业内人员在写文著书时,无所适从。甚至出现:“中国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就空间遥感、航天通信等航天技术开展国际空间合作”这样的词句,一会儿“航天”,一会儿“空间”,其实,本是一回事。无论从科学概念,还是从实践需要来说,“航天”不可能覆盖,也不应该代替space的全部含义。space有时必须译成“空间”或“太空”,例如:“空间探测(space exploration)”、“空间辐射(space radiation)”、“空间物理学(space physics)”、“空间天文学(space astronomy)”等,就不能分别译成“航天探测”、“航天辐射”、“航天物理学”、“航天天文学”等;又如“航天环境”与“空间环境”、“航天系统”与“空间系统”的含义是不同的,不能互换;“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间碎片”等词已约定俗成,在社会上广泛使用,也不宜改为“航天科学”、“航天应用”、“航天碎片”。当前迫切需要的是,讨论和制定一个准则,使“航天”和“空间”两词作为限定语时有所分工,明确在什么情况下用“航天”,什么情况下用“空间”。本人建议:当一个名词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用“航天”;当一个名词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用“太空”或“空间”。至于“外空”和“宇航”二词,不能废除,但只限于特定情况下使用。“外空”一词,如前所述,主要用于与联合国外空委及国际裁军谈判对口的文件或文章及有outer space的译名;“宇航”一词,只在需要与“astronautics”对应时才用,目前已很少使用,大概只有“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宇航学会”和《宇航学报》等专有名词中还保留。至于“astronaut”则应规范地译为“航天员”,不用“宇航员”。但多年来,由于新闻界(主要是新华社)坚持用“宇航员”,所以一直改不过来。航天与空间科学两大学科关系极为密切,有许多科技术语是两个学科共用的。这些术语需要进行协调以取得一致。中国宇航学会负责航天名词的统一工作,中国空间科学学会负责空间科学名词的统一。建议打破学会的界限,组织航天和空间科学两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与航天及空间科学都有关的科技名词的统一问题。三、关于“航天”概念和释义的变异和扩展“航天”和“航天技术”的定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等权威辞书和国家军用标准中均有准确的表述。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革,原有名词所对应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相继出现一些与原定义不一致的概念或释义:1.将航天划分为“大航天”与“小航天”“大航天”除“航天(技术)”的本义外,还包括导弹(技术);“小航天”才是原定义下的“航天”。由于“大”、“小”航天不是科技语言,为了有所区别,航天科技工作者有时不得不把“大航天”(技术)叫“航天技术”,而把“小航天”(技术)叫做“空间技术”。2.将航天(活动)概括为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项(活动)组成“航天活动”与“空间活动”、“航天技术”与“空间技术”本是同义词,这样一来,将空间技术(活动)降格为从属于航天技术(活动)的一部分,与航天技术原定义不一致。此外,还出现“航天科技”、“航天空间科技”等新词。这些词与“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有何区别,需要给出准确的释义。3.将有一段飞行路线经过外层空间的弹道式反导导弹划入太空武器根据原来的定义,太空武器,或外空武器,是指以太空为基地(在太空部署、使用或发射)和以空间系统(航天器)为攻击目标的武器。太空武器是不包含弹道式导弹的。上述这些关于航天概念的变异、扩展及最新出现的与原有定义不一致的名词,都需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认真研究、讨论,以便实现航天名词的规范、协调和统一。四、关于外国航天器名称的翻译航天器名称虽然不是基本词,但是一种常见词,常出常新。国外新的航天器不断出现,航天器名称的翻译工作也不会终止。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对航天器名称的翻译基本上采用意译,只是在没有对应的、合适的汉语词汇情况下,才采用音译。但也不尽然,例如,早期的“阿波罗”(Apollo)月球飞船,就没有按其意义译成“太阳神”。航天器名称在意译中经常存在不统一的问题,例如,2000年7月俄罗斯为建造国际空间站发射的Звезда(相当于英语star)服务舱,就有“星辰”、“恒星”、“星”等不同译法,引起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质疑;又如欧空局发射的“Cluster”卫星,汉语名称开始用一个字,译成“团”或“簇”,但一个字,读起来不顺口,航天器名称至少由两个汉字组成为好。“Cluster”后改译成“团星”或“星团”,而以后者为好,因为“团星”对应的英语易理解成“Cluster Star”。有的航天器名称是英文(或法文)多个单词的缩写词,而不是一个单词。如把它当作一个单词,译成汉语有时反而不顺。例如,POSEIDON实际上是法语Project d'Observatoire de Surveillance et d'Etudes Integrees de la Dynamique des Oceans.的缩写词,却根据英汉字典译成“海神”,是否有点画蛇添足了,不如像“SPOT”(也是法语多单词的缩写)卫星那样音译成“斯波特”。美国航天飞机上曾携带一种廉价的试验装置,取名为Getaway Special。如按字面意译很难准确表达,后根据该装置的实际特点,译为“小型自主装置”,就收到较好的效果。总之,航天器名称如何翻译得确切、通顺,又符合汉语的习惯,也是值得研究讨论的。我们不可能“一器一议”,但是不妨集思广益,提出几条翻译规则,以便指导和协调外国航天器名称的翻译,促进航天器译名的规范和统一。五、扩大参与航天名词统一讨论的专家范围最后,航天名词的统一工作,还应有香港、台湾的航天和空间科学界的学者、专家的参与,使确定的航天名词具有更广泛的统一性和实用性。几年前两岸有关学者曾对空间科学名词进行过交流与探讨,而航天名词似尚未作过专题交流。建议由中国宇航学会牵头,空间科学学会参办,召开有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航天专家和空间科学家参加的全国性航天科技名词研讨会,研究、处理航天名词统一中存在的问题,更广泛地推动汉语航天名词的交流与统一。* 朱毅麟研究员是航天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今读《世界知识》第三期“小谈宇航服”一文,发现其中有多处错误。 (1)该文列举宇航服三个主要作用,只有最后一个说对了,前面两个作用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在近地轨道上建立与保持卫星网的费用进行了简化分析。文中将总费用分为发射费和卫星费两部分,重点对卫星费作了分析。卫星费又分为研制费和产品费,分别建立了发射费、卫星研制费和卫星产品费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建网与保网总费用与卫星设计寿命和寿终卫星的接替方式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找出使总费用为最小的卫星设计寿命。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探索月球的奥秘就情有独钟。远在公元前3世纪,大诗人屈原问道:“夜光(指月亮)何德,死则又育(指阴晴圆缺的交替);厥利维何(意思是:“有什么理由”),而顾菟在腹(指月中有玉兔)?”李白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杜甫曰:“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大文豪苏东坡有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