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史研究,在中国是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荫麟、梁思成、刘敦桢、张含英、刘仙洲、王振铎、谭旦冏、王?等先生,是这一领域的开创者和先行者。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一研究是分散和零星地进行的,以文献数据为主,也做一些实地考察、检测、复原等工作,其范围多限于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和工程技术成就。以195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科学史委员会和1957年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为界标。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国的技术史研究进入了体制化和学科建设逐步展开的阶段。截至1966年“文革”之前,机械史、水利史、纺织史、陶瓷史、建…  相似文献   
2.
引用清代匠作则例中有关铜器铸造和铸后加工的资料,以说明商周青铜礼器铸后加工的重要性及其巨大的工作量,俾能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商周青铜容器合金成份的考察——兼论钟鼎之齐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周青铜器合金配制和《考工记》“六齐”之说,素为众所嘱目并长期存在争议。本文从商周青铜器的实际成份出发,采用新的方法予以分类。根据对断代和出土地点确凿或较为确凿的183件容器化学成份的分析研究,认为《考工记》“钟鼎之齐”中的铜和锡应为六与一之比,商周青铜容器的合金配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只有鼎彝之齐,“钟鼎之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最终形成的。从商周青铜冶铸生产及技术条件的实际情况来看,各个时期,各地区青铜器件的成份存在千差万别的纷歧是完全正常的,相反地,如果不出现这种情形,所有合金类型都整齐划一,条理分明,那才是奇怪的。然而,正是在这种纷乱中,存在着合金配制的规律性,而“六齐”就是该时期对这一规律的认识的经验总结,是符合于现代金属学的科学原理的。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制法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三十年来,由于古老的失蜡法引入现代工业,带来了精密铸造的大发展,广泛用于航空、仪表等部门,使人们对这一传统工艺的历史感到很大兴趣,而失蜡法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变,也是金属史研究中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传统失蜡法的复原研究和对最近出土的曾侯与青铜尊、盘的科学考察出发,论证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已使用失蜡法,它具有本民族的工艺特色,应是我们祖先的独立  相似文献   
5.
编钟在先秦乐器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它荟萃工艺技巧的精华、代表着该时代冶铸技术和音乐艺术的水平,是古代铸师、瞽师的一大发明。欧洲和印度的钟都是正圆形,惟独中国的编钟是合瓦式的。因为钟体扁圆,对声振动起着制约作用,所以能成组编列,作为乐器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6.
技术史研究在中国已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技术史应如何进行自身的学科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这是大家所关心的。本文试就技术史的社会职能和怎样发挥其职能的问题作一探讨。一、对技术史的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技术史是技术的历史学,是技术和技术科学发展的知识与规律性认识的总汇。技术史既研究历史的技术又研究技术的历史,它是技术科学和历史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技术史既属于历史科学又属于技术科学,就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来说,它又是属于科学技术史范畴的一门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7.
中国二十四大发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觉明 《世界博览》2008,(20):58-63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文明成果的展示应当引发思考:中国的原创性发明是在何种社会状态下涌现的?创新型社会是如何形成的?中国在历史上有多少项大发明?人们都知道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然而,人人都知道的事不一定人人都明白。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Candano,Jero  相似文献   
8.
1953年发现、1957年首次检测的宜兴周处墓铝质残片,曾被认定是西晋人工炼铝的制品。由此,引发了公元3世纪能否炼制金属铝以及残片确系晋代遗物还是后世混入物的讨论。该文通过调查,对铝质残片的发现、检测、质疑和存疑作了分说,就天然铝的发现和火法炼铝的当代工业试验作了陈述。附录A介绍了宜兴溪隐村下龙潭铝铜合金有孔圆片的出现和初步检测结果;附录B为李学勤先生对同地出土的铜镜所作的年代鉴定。作者认为周处墓铝质残片的来历及其年代迄今尚无定论,悬案有待勘破,学界仍须努力。最终结果究竟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弘扬科学精神,拓展科学实践,不懈地探求真知,才是为学的根本。提倡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和宽容精神,才会有真正的学术繁荣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进程中怎样保存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珍贵文化遗产并予传承发扬,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我国.由于长期没有行政主管部门的归属.导致传统工艺的生态环境较诸野生动物和中草药资源更为严峻.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传统工艺沦于濒危状态.有的已经湮没失传.当前应有步骤有组织地对传统工艺作系统的调查研究.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铜矿带的早期开发和中国青铜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世纪30年代以来,商周时期巨大数量的铜料来源,一直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学术悬案。该文从古文献所载早期铜产地、现代地质勘探揭示的铜矿资源分布和早期采铜冶铜遗址的发掘研究,辅以铅同位素法等现代检测手段,论证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和中条山区及其迤于带为商周铜料的主产地。中国青铜时代各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各地区采铜冶铜生产与铜料供应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商周时期的三大铜都(荆州、扬州和中条山),长江中下游据其中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