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综合类   19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人骥 《科学通报》1979,24(11):525-525
本工作将实验针麻的定量效果与肾上腺中儿茶酚胺囊泡的计数研究结合起来,试图在同体、相同针麻条件下分析其机能关系。  相似文献   
2.
蜚蠊尾须毛形振动感受器的上行冲动直通或横过腹神经索第Ⅴ至第Ⅰ腹神经节。此外冲动沿第Ⅰ至第Ⅵ腹节的返回神经回到尾须。根据电生理学研究,假定上述直通、横过和返回三种通路在蜚蠊腹神经索第Ⅰ至第Ⅴ腹神经节巨大神经纤维间构成无化学突触的神经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3.
蜚蠊尾须毛形振动感受器受离心神经纤维控制。本文证明:脉冲电刺激尾须离心神经能提高感受器的兴奋阈,并使音诱发电位降低。随脉冲频率增高抑制加强。脉冲频率与抑制强度间存在线性关系。电脉冲直接刺激尾须时,抑制效应更强。 前文报导在尾须神经中存在离心神经纤维,但其生物学意义尚未阐明。本文对此进行初步分析表明,这种返回纤维接受电脉冲刺激后可以影响毛形振动感受器的电活动。  相似文献   
4.
水蛭机械感觉通道间突触联系对机械感觉信息传入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欣  黄立军  张人骥 《科学通报》1998,43(7):754-758
感觉系统中一种特定感觉到或者亚感觉型的感觉信息传递机制被称为一种感觉通道,包括感受器,感觉传入通路及处理此种感觉信息以产生相应知觉的中枢部分。一种感觉通道可由一定的适宜刺激激活,经相应的感受器换能后传入中枢。感受器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种感觉型或亚感觉型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螯虾尾神经节光敏神经元反应的适应特性及信号通路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520nm光照诱发克氏原螯虾尾神经节光敏神经元反应,发现2min后出现明显适应现象。适应期间,用550nm检测光刺激引起的效应随适应发展逐渐减弱。胞外高[Mg2+]不抑制此光敏反应;高[Mg2+]、高[Ca2+]均显著增加适应速率;低[Na+]显著降低适应速率,但能被胞外高[Ca2+]所拮抗。检测光敏神经元的上行传入通路,未见通过下咽神经节,提示可能有中枢启动运动反射环路。统计239例成体螯虾光敏神经元反应检出率,提示在发育过程中存在作为光感受器的光敏及适应潜能的保留或消亡机制。  相似文献   
6.
生命能否以数学表达,这是生命科学家感兴趣的难题。经络循行是与生命共存的:经络循行停止,生命则终结。因此,可以通过表述人体经络贯通能力的变量,用数学公式表达生命。贯通能力U是影响贯通因素——生命活力a,反应阻力b,诱发因素c,变异等的函数。而贯通效率η是实际贯通程度UR,与理论贯通程度UT之比。  相似文献   
7.
论证经络科学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命题[1]渊远流长。中医在实施针刺治疗中发现,当医针刺入体表,可引起人脑觉察到一种跨体节、双向部位循行成线的感觉,现称为经络通路现象。几千年来,对经络通路现象的口述、记载、绘图在中国流传,并根据针刺治疗效果,总结经验形成中医经络学说。根据目前已发现的证据,在四川绵阳西汉墓中发掘出标有经脉的黑色重漆木质人型,据考查此墓时代约在公元前179~141西汉年间[2]。表明2000年前中医已将人脑感受的线形表象描绘到立体模型上。直到公元1027年北宋天圣五年铸成标定经络通路现象的铜人…  相似文献   
8.
蜚蠊尾须毛形振动感受器的反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蜚蠊尾须表面上细长的感觉毛是激发快速逃避反应的感受器。组织学观察表明该毛杆空腔、底部盘形与感觉神经原相联接,毛杆由弹性膜固定于几丁质体壳。 单个毛形振动感受器发放冲动的振幅为25—150微伏,该感受器具有与刺激随动的特性,对低频振动敏感性较高。 本文分析了不同振动(短音、纯音、空气流)对尾须神经诱发电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巴甫洛夫指出,在大脑皮层抑制状态下能够形成条件反射。其后有些学者在人身上研究了催眠时期形成条件反射的特性,但这些工作中并未确定大脑皮层的时相状态。另一方面,在研究大脑抑制状态下皮层细胞工作能力水平时,仅以超限抑制的出现作为皮层细胞工作能力水平降低的标志,就难以更完全地揭露麻醉相的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0.
狗的低体温性死亡与复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在1958年的工作表明,在成年狗的低体温性麻醉过程中用5~10%CO_2与纯氧或空气的混合气体进行人工呼吸,几乎可以完全防止心室纤颤的发生。但是当心脏附近的温度降低到17°以下而心脏停止搏动后,简单地由体表复温不能使狗复甦。当时我们设想,即使在体表降温与体表复温等简单处理的条件下,如果注意加强心脏机能与改善复温方法,使成年狗完全复甦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我们1959年的工作使这一可能变成了现实。在一系列25只狗的实验中,获得了64%的复甦率,其中5只狗在13°~14°的平均低体温水平上心搏停止31分钟后完全复甦,并长期存活。条件反射研究又表明,这种死而复甦的狗其高级神经活动迅速恢复正常,并无后遗症。这些动物实验的结果对于超低体温麻醉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