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地表能量辐射平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岩石热传导、土壤热传导以及煤层气储层影响热导率等方面分析了地下热传导,探讨了地球内部热量传递导致地表温度异常的原因。选择河南焦作煤层气富集区作为热红外遥感监测靶区,运用ASTER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温度反演。首先利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型MODTRAN 4进行大气校正获得大气透过率,然后根据NDVI计算地表比辐射率,最后采用分裂窗简化算法反演地表温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温度反演最低为296.62K,最高为302.67K,部分研究区呈现显著温度异常。通过分析该区域温度异常的不同原因,注意到富含煤层气对应的靶区呈现温度异常,根据地下热传导机理,据此推断该靶区温度异常是由于地下煤层富含煤层气从而导致地下热导率低于周围地层的热导率所致,该结论仍需要应用其他手段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一种城市热岛强度的计算方法——以合肥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热岛是指城市化过程中城区高空以及近地面大气温度高于城区以外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强度是城市热场分布的重要表达手段,目前,对专门研究城市热岛强度的计算方法讨论较少。本文利用Landsat5数据,基于遥感相关理论,以合肥市为例,反演出城市地表亮温,同时引入城市形态分维理论,使用改进的半径法对合肥市的城市热场状况进行研究,发现亮温的水平分布在城市建成区与非城市建成区间有突变现象,并以此分析城市热力场的空间分布,得到热岛强度计算公式,从而得出城市热岛强度的表达方式。在城市热岛强度计算过程中,着重考虑了城市热场分布特征,克服了在研究城市热岛时寻找郊区气温值的困惑,这对于城市热岛强度的表达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种高分辨率多光谱图像的多尺度分割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扩展的分水岭变换和分水线动态范围,提出了适用于高分辨率多光谱图像的多尺度分割方法。该方法首先计算多光谱图像的梯度,接着去除梯度图像上不相关的局部最小区域,然后计算分水岭的动态范围,通过设置不同的阈值,得到多层次(多尺度)分割结果。采用城市地区的高分辨率数据来评价所提出的方法,并与现有的图像分割方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生成多层次的分割结果,并较准确地分割出地物特征。分割结果反映了地物的多层次信息,为后续的面向对象分析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北京大学研制的BD-6型超低频电磁探测仪,在北京地热119井按不同时段和方位对天然场源超低频电磁信号进行观测,经数据处理得到不同时段和不同方位的电压-深度曲线和差分视电阻率-深度曲线,经分析与解译发现:太阳辐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然场源超低频电磁信号的强度,但太阳辐射对其稳定性影响程度不大;天然源超低频电磁信号强度存在明显的方向性,磁北方向信号最强,随仪器探头方向与磁北方向夹角的增大信号强度降低;实验表明超低频电磁信号的差分视电阻率-深度法明显优于电压-深度法的反演与解译精度。  相似文献   
5.
应用JPL/AIRSAR的L波段全极化数据,分别计算理论模型算法和圆极化算法的方向角,并对全极化SAR数据进行角度纠正,将结果与改进的积分方程模型(AIEM)预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HH和VV极化下后向散射系数和同极化比的均方根误差由1.93,1.37,1.89 dB分别下降到1.62,1.24,1.62 dB和1....  相似文献   
6.
将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技术的盲分解方法(blind signal separation,BSS)应用于遥感混合像元的定量分解,解决了幅度不确定性问题,实现了从高光谱数据中同时得到定量的组分光谱信息和组分权重信息。通过数值模拟实验提出了光谱反演区间的选择方法,进一步完善了该算法,且讨论了算法的稳健性。以陕西省横山县为试验区,从HYPERION高光谱影像中反演了各像元的植被覆盖度,并利用SPOT5影像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新的区域性地质灾害评价模型,对涪陵页岩气开采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方法】根据涪陵页岩气开采区的地质、水文和气候特征,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类型、坡度、坡高、年峰值周降雨量、年峰值日降雨量等6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采用AHP属性辨识模型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涪陵页岩气开采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较高,极高危险区面积为1466 km2,高危险区面积为743.6 km2,两者分别占开采区总面积的9.6%和52.8%。通过开采区173个历史地质灾害点的验证表明,评价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与历史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一致,其中98个分布于极高危险区,56个分布于高危险区,分布于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的仅有19个。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对上述评价结果进行精度评估,曲线下的面积百分比达82.8%,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可行性。【结论】研究结果对涪陵页岩气开采区输气管线、道路和房建等的规划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