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界讨论很多的话题,本文主要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及其内涵,特别是就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方面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对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实行初步探索,比如辩论课、自我讲授课、作业答辩课等这些新型的课堂设计,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武周时期壮族文人留下的《大宅颂》与《智城碑》,是大唐文化与岭南文化之伟大结晶。本文从两碑及六舍坚固大宅遗址看武周时期大唐文化对南方文化之渗透与施及,以窥视唐王朝羁縻制度、儒家思想、建筑艺术及文体风格等对于岭南文化的影响,从而了解唐王朝之盛大及文化发展之规律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桂东南采茶戏被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于是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作为桂东南采茶戏的组成部分——博白采茶戏是我们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有关资料表明,博白的采茶戏也曾历经风雨,由此可以看出广西博白的文化发展史的一个侧面,从而透视全国文化与政治的发展史。到了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采茶戏的发展、甚至生存都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对于博白采茶戏的生存状态的分析,就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也试图给出一些参考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诗经》比兴进行研究很早就开始了。本文把各种研究结论进行归类总结,并给予一定评价;对于产生不同结论的原因也加以分析,可以让读者对《诗经》比兴研究有一个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在近24年中有飞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对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就必须随之变化。基于广西高校与东盟各国联合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有利条件,提出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发挥广西位居泛北部湾的地域优势,充分利用与东盟各国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减轻学生的学费负担,扩大就业途径。  相似文献   
6.
南宋末年,在文天祥以身殉国、忠义存诗存史的影响下,一大批南宋遗民、诗人奋起直笔,模仿杜诗,以诗存史,而且往往在诗前另以序言辅以记史.  相似文献   
7.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求生存、争发展的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陆川作为广西较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是客家地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本文列举了陆川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开发内容,分析了陆川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陆川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与有效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贺属于中唐诗人,学者大多把他归入韩孟奇崛一派,[1]从某个角度讲不无道理.但是,李贺对杜诗的接受却非常特殊.他继承了杜诗的"诗史"内容,用了杜诗常用的讽雅比兴手法,而且更多地借古讽今,直接开了晚唐咏史诗的先河.由于李贺所处的特殊环境及其个性的原因,他的手法更隐晦曲折,往往借助想象或神话、离奇的语言,表达他的"诗史"内容,上承杜甫的比兴,下开李商隐的隐晦.在这一点上,韩、孟、元、白是无法相比的.所以,李贺对杜诗的接受是特殊的.  相似文献   
9.
在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文天祥以独特的方式接受学习杜诗.一是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二是仿杜诗的"记史"精神;三是集杜诗;最后,他还模仿杜句.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关头.杜甫的忠义爱国精神进入文天祥的精神视野,成为他的学习榜样.南宋的灭亡,成就了文天祥在诗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诗经》的比兴手法在文学上影响极为深远,引起的纷争也特别多。本文从朱熹有关“比兴”的说法入手,对《诗经》的比兴进行了详尽的分类说明。主要从“他物”与“所咏之词”的关系来分类,介绍了五种类型,既举出恰当的例子,也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比兴的艺术价值以及时后世文学相关的影响。应该说,本文可以给初读《诗经》的人,尤其是对之感兴趣的读者一个关于“比兴”的全面、完整、客观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