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性剖面与地震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温宿凸起的油气前景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结果证实,乌什凹陷发育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3套烃源岩及多套储盖组合.烃源岩热演化史及地面油苗显示证实本区有油气运移聚集的条件和历史.地震资料显示喜马拉雅晚期运动导致与逆冲断层伴生的挤压构造十分发育,以挤压背斜为主体的构造构成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温宿凸起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与塔北隆起连为一体,是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凸起,古近纪卡拉玉尔滚大型走滑断层将其与塔北隆起分开.温宿凸起被乌什和阿瓦提两个已证实被具有生烃能力的生烃凹陷所挟持,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同时存在碳酸盐岩和砂岩两类多个勘探目的层.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无疑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良好前景的战略接替区.  相似文献   
2.
3.
用马氏链方法预测塔里木油田近期石油年产量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尔科夫链是一种随机过程的数学模型 ,利用塔里木油田 1 989-2 0 0 3年的石油年产量统计数据 ,采用马氏链方法从理论上对今后三年的石油产量趋势进行了预报 .结果表明 ,按照目前的储产量增长幅度 ,塔里木油田在 2 0 0 6年将突破 60 0万t的年产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非线性泛函分析中半序Banach空间的锥理论和不动点指数方法,在两种多点边值条件下,当右端非线性函数f满足一定增长性条件时,证明了右端分离变量型奇异高阶(k,n-k)多点边值问题存在多个正解的结论,其中允许h(x)在边界点处奇异.最后将本文的结论应用到一个具体的奇异三阶三点边值问题,得到了存在三个正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张存 《当代地方科技》2012,(16):163-163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采取有效藉施,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标准化建设,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1液压锁紧螺母失效的经过及后果2006年4月16日1780轧机的一架上支撑辊操作侧锁紧螺母退扣,造成止推轴承和轴承压环研磨,被迫更换支撑辊和油膜轴承。在5月份又发现4架上辊传动侧的锁紧螺栓断裂。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两起事故,我们从中获得了油膜轴承在轧辊装配上的许多经验。2 1 700 mm轧机上的油膜轴承的基本情况鞍钢1780线为5机架轧机,其中1、5架为6辊轧机,2-4架为4辊轧机。支撑辊的轴承是油膜轴承,2-4架用的是太重的油膜轴承,其他是进口油膜轴承。2·1主要的技术参数轴承直径1 100 mm长径比系列72轴承名义间隙0.6 mm轴承入口油压0.18 MPa-0.…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对于准确掌握该区勘探目标层具有重要意义 .乌什凹陷是库车坳陷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 ,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育起来 ,以前寒武系基底埋藏较深 ,中生界发育为特征的中—新生代沉积凹陷 .沉积环境以河流、湖泊相为主 ,乌什凹陷周边出露多套中生代、古生代的烃源岩 ,凹陷内部发育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逆冲断层 ,并在厚层泥岩之下的白垩系舒善河中获得工业气流 ,而古近系的厚层泥岩是一套好盖层 ,说明凹陷内部具有供烃条件并且油气聚集自成体系 .指出乌什凹陷的勘探目的层应立足于白垩系砂岩和古近系底砂岩 ,同时兼顾侏罗系砂岩  相似文献   
8.
构造出模形式满足的线性常微分方程,得到相应的显式公式,并给出了一个计算满足模形式的线性常微分方程的有效算法.  相似文献   
9.
张存 《科技信息》2010,(34):70-70
高考的扩招,使得很多学生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这种大规模的扩招,也导致了大学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无法学有所成,毕业后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呆在家中或抱怨社会,而社会上真正需要的技术工人却严重短缺,一些家庭为教育所付出的成本导致了家庭贫困。  相似文献   
10.
库车前陆逆冲带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综述沉积盆地内异常高压形成机制的基础上, 对库车前陆逆冲带的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库车前陆逆冲带之西部克拉苏构造带异常高压主要分布于下第三系至下白垩统中; 构造挤压作用及其构造侵位是其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机制, 下第三系膏盐岩层的封闭也是其重要原因. 东部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的异常高压主要分布于下侏罗统阿合组, 其异常高压不是由欠压实、而主要是由生烃作用引起的, 构造应力也起了重要作用. 不同的异常压力分布和成因机制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不同的作用. 克拉苏构造带K-E储层为一它源的异常高压系统, 成藏的条件之一是烃类(T-J烃源岩)沿断层向上运移至K-E储层, 并在其中聚集成藏, 而这一运移和聚集过程受到K-E储层异常高压系统的控制. 依奇克里克构造带异常高压封闭体系是造成T-J储层溶蚀孔隙不发育, 导致储集物性差的主要原因; 而依南2号构造T-J储层物性差是该构造缺乏石油聚集、形成天然气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