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降水量异常与旱涝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25°~35°N.100°~125°E)范围内利用48个测站1950~1991年降水资料和1470~1974年旱涝等级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6~8)月降水异常和旱涝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推断,得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降水量一般在450~600mm.相对变率为0.25~0.40.历年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武汉地区、浙皖赣交界地区以及苏北兴化─东台地区、最小值出现在安徽合肥─霍山地区,20a、30a、50a─遇的异常多降水量的最大值出现在武汉、衢县及兴化─东台地区,异常少降水量的最小值出现在大别山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范围旱涝连续出现和交替出现的可能性很小,在长江中游地区汛期旱涝具有50a和20a的周期变化,长江下游地区具有100a和20a的周期变化,本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下游地区降水量波动增加.预计下世纪10~30年代将是洪涝多发期.10~20年代长江中游地区将是干旱多发期.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利用1987和1974两个 ElNi(?)a年2°×2°格点 COADS 资料,计算了30°S-30°N热带太平洋面感热、潜热、有效长波辐射、射入太阳辐射通量及热量收支,得出:ElNi(?)o 和 LaNi(?)a 期间洋面热交换的差异主要发生在赤道洋面,厄瓜多尔和秘鲁西部洋面最为明显;ElNi(?)o 期间,赤道洋面感热和潜热交换加强,有效长波辐射和太阳辐射减弱,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减少(增加);LaNi(?)a 期间,赤道洋面感热和潜热交换减弱,有效长波辐射和太阳辐射增强,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增加(减少)。最后概括出一个 ElNi(?)o 和 LaNi(?)a 循环的海—气热交换机制模型,并估计得出 ElNi(?)o 和 LaNi(?)a 循环的周期约为4年。  相似文献   
4.
根据1884-1996年台风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及中国华南、华东沿海登陆台风暴雨和大风进行了分析,得出:西北太平洋台风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在南海,一个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各月活动中心的位置不同,华南沿海登陆台风主要集中在6-11月,8-月的降水量和风速最大;华东沿海登陆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其降水量和风速都不亚于华南沿海陆台风;华南和华东沿海登陆台风异常多和异常少的年份,台风的最大降水量和最大风速都无显著差异,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数有30年和15年的周期变化,华东沿海登陆台风有较强的15和3-4年的周期变化。一般厄尔尼诺期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和登陆台风次数减少,拉尼娜期间次数增加;从气候学角度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中有副高脊线位置与华沿海6-7月登陆台风次数和副高北界位置与华南沿海8-9月登陆台风次  相似文献   
5.
1983年6月23—25日,长江流域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连续性暴雨过程。本文采用等熵面分析探讨了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结果指出,四股气流,两股暖湿气流分别来自太平洋副高西侧和孟加拉湾,两股变性的西伯利亚干冷气流分别经蒙古西部,甘肃和我国东北、朝鲜、黄海,在31°N附近汇合成东—西向的辐合带是这次暴雨过程产生的有利条件。110°E附近的低空南风急流和30°N附近的低空西南风急流对这一过程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暴雨过程中凝结潜热释放对低空急流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反馈作用。另外,在这一过程中低层水汽水平输送主要来自南海,而中下层水汽水平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6.
利用赤道太平洋洋面(11°S—11°N,120°E—80°W)1950—1987年2°×2°格点资料,计算和分析了ElNino和LaNina期间及前期1—6个月温、压、风的距平值,结果发现.ElNino。和LaNina前3个月赤道太平洋洋面温、压、风场有明显变化的征兆,证实了ElNino和LaNiha形成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洋面气压、风和温度存在一种正反馈机制.ElNino前3个月到ElNino期间,赤道中、东太平洋洋面气压负距平发展,西太平洋洋面正距平发展,赤道洋面水平气压梯度下降,西风增强,赤道中、东太平洋洋面温度逐渐上升,正距平发展;LaNina的情形相反.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87和1974两个EINina年2°×2°格点COADS资料,计算了30°S-30°N热带太平洋面感热、潜热、有效长波辐射、射入太阳辐射通量及热量收支,得出:EINino和LaNina期间洋面热交换的差异主要发生在赤道洋面,厄瓜多尔和秘鲁西部洋面最为明显;EINino期间,赤道洋面感热和潜热交换加强,有效长波辐射和太阳辐射减弱,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减少(增加);LaNina期间,赤道洋面感热和潜热交换减弱,有效长波辐射和太阳辐射增强,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增加(减少)。最后概括出一个EINino和LaNina循环的海—气热交换机制模型,并估计得出EINino和LaNina循环的周期约为4年。  相似文献   
8.
9.
利用赤道太平洋洋面(11°S-11°N,120°E-80°W)1950-1987年2°×2°格点资料,计算和分析了EINion和LaNina期间及前期1-6个月温,压、风的距平值,结果发现EINino和LaNina前3个月赤道太平洋洋面温,压,风场有明显变化的征兆,证实了EINino和LaNina形成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洋面气压,风和温度存在一种正反馈机制。EINino前3个月到EINino期间,赤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