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综合类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水稻胚性悬浮细胞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和可育植株再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君晖  郑泳  严庆丰   《科学通报》1996,41(22):2081-2084
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Cryopreservation by vitrification)是1980年代兴起的一种冷冻保存新技术,它的基本过程是将生物样品用一定配方的玻璃化法保护剂处理后快速投入液氮贮存。描述离体培养物或再生小苗高度含水化时也用“玻璃化”一词,但本文中的“玻璃化”是指一个生物物理学过程——细胞和溶液在快速降温时进入一种均一的无定形态,细胞里的水不转变成冰,而呈超冷液体状态,一种对细胞冷冻损伤最小的状态。为了使细胞呈玻璃化,首先要  相似文献   
2.
大麦叶肉原生质体再生细胞的分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秋生 《科学通报》1980,25(5):229-229
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以及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进展,已显示了它在开辟农作物育种新途径及遗传工程研究的巨大潜力,所以吸引了许多研究者致力于重要作物,特别是禾本科作物原生质体的培养。近年来,在禾谷类作物上已有一些报道,但还不能使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尤其是由叶肉来源的原生质体,迄今还不能有规则的持续分裂。本文报道大麦叶肉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分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甘蔗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与愈伤组织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颜秋生 《科学通报》1983,28(12):752-752
禾本科作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是国内外公认的难题,也是生产实践中急待解决的一项技术。近十年来,各国科学工作者在禾本科作物原生质体培养方面进行过许多尝试,已取得了一些不寻常的进展,特别是珍珠谷(Pennisetum americanum)原生质体的胚胎发生和小植株的形成,已证实禾本科作物原生质体的全能性和胚胎发生能力,它鼓舞人们在禾本科作  相似文献   
4.
稗弯孢菌(Curvularis lunata)原生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菌龄、酶浓度、渗透压稳定剂、缓冲液pH值以及酶解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稗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将培养18h的菌丝,以0.7mol/L KCl作为渗透压稳定剂,30℃下,经过2%溶壁酶和4%纤维素酶混合酶液(pH5.8)酶解4h,原生质体在静止条件下最大释放量达到 1.7×10~6/mL,再生率为0.76%。  相似文献   
5.
不对称体细胞杂交转移疣粒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 (Zoll. etMor. exSteud.))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高度的抗病性, 为转移这种抗病性, 进行了栽培稻+疣粒野生稻不对称体细胞杂交. 以软X射线处理过的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作供体, 来源于栽培稻品种02428的原生质体经碘乙酰胺(IOA)失活后作受体, 采用PEG法诱导二者的原生质体融合. 由于代谢功能互补, 融合物经培养后得到623块愈伤组织, 最终分化出72株再生植株. 这些融合植株形态上与栽培稻接近,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了杂种鉴定. 细胞学分析表明, 融合杂种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在27~38条之间变化. 在成株期对融合植株进行了白叶枯病接种鉴定, 结果显示疣粒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成功地转移到栽培稻中.  相似文献   
6.
甘蔗原生质体的器官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秋生 《科学通报》1985,30(4):301-301
近年来,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已取得显著的进展,Vasil等和Lu等的工作已证实其原生质体的全能性和胚胎发生能力,它表明禾本科植物与非禾本科植物一样,均能由原生质体再生成完整植株,这些成功的例子进一步增强人们在其它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信心。不久前我们报道了甘蔗悬浮培养细胞分离的原生质体,能持续进行细胞分裂,结果形成了大量愈伤组织。本文是在改进了原生质体分离技术、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基础上,由  相似文献   
7.
大麦原生质体再生绿色植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颜秋生 《科学通报》1990,35(20):1581-1581
大麦在世界上的栽培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在各种禾谷类作物中居第四位。然而,尽管在过去几年中水稻、玉米和小麦的原生质体培养已相继获得成功,由大麦原生质体培养却还只能产生零星的白苗。本文报道由大麦悬浮细胞培养物分离的原生质体,通过培养,获得一批再生完整绿色植株的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