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隋吉星  李新正 《广西科学》2015,22(5):558-563
双栉虫科和蛰龙介科是环节动物多毛纲蛰龙介目中两个大科,种类多,形态和生活习性变化大,多样性高,全为海生,从海滨至深海均有分布,尤其在潮间带和近岸环境种类异常繁多,地区性特点显著,是重要的底栖环节动物,也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的重要生物组成成分,具有重要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由于其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和分类系统的混乱,造成大量属存在并系、多系现象,分类困难,系统发育关系不清,因此,对其生物多样性和动物地理学研究将十分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黄东海区域多毛类Polychaeta物种组成状况。【方法】用0.1 m2 Gray-O’Hara箱式采泥器重复采样2次,对获得的多毛类样品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采用优势度计算公式:Y=(ni/N)fi统计得出优势种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本次调查黄东海共鉴定出多毛类32个科90种,优势种为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 Sars,1857和掌鳃索沙蚕Ninoe palmata Moore,1903,其分布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结论】黄东海多毛类种类丰富,优势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而分类学研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划分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深入了解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为南黄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12年6月、8月和10月3个航次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LUSTER)、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单因素相似性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similarity,One-way ANOSIM)以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ilarity percentages,SIMPER)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LUSTER和nMDS排序发现在20%的相似性水平上,不同月份的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5个群落。One-way ANOSIM分析表明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月份间差异显著。SIMPER分析表明不同群落的贡献种不同,黄海冷水团群落贡献种为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其他群落的贡献种以多毛类动物居多。【结论】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过去半个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仍主要以黄海冷水团群落、混合群落和广温性群落为主。棘皮动物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取代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成为黄海冷水团群落最主要的优势类群,多毛类动物取代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成为混合群落和广温性群落的主要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