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一、全世界范围掀起了超导热1986年4月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所属瑞士苏黎世研究所的两位物理学家米勒(K.A.Mul1er)和贝德诺尔茨(J.G.Bednorz)采用钡镧铜氧体系陶瓷化合物获得了转变温度为30K左右的超导体.他们不但首次突破了1972年美国科学家用铌三锗材料获得23.2K以来保持了14年的超导温度纪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人们意想不到的“绝缘体”一陶瓷材料中获得了超导体.他们的创造性工作在1986年12月得到美、日科学家的肯定后,全世界  相似文献   
2.
1988年6月29日,我们探索用核辐射探测器来进行外气测量。在用NaI(T1)单晶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在外气作用时所测得的计数反而比本底计数低,尤其是对于φ40×1mm~2厚的薄晶体,情况更为明显。下面表1为测量前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远至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不同温度范围—冷冻、常温、高温等温度测量工具和技术:—“冰瓶”(温度计的雏型)、“体温比较”、“火候”等记载,比伽利略时代早1700多年。根据陶都宜兴调查,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有些技术还在与新式仪表一起发挥着应有的贡献。中国古代这些技术并非仅属“雕虫小技”,而是有其热学理论基础:“五行说”、“外物与内物说”、“阴阳—八持说”、“元气说”。甚至在东汉初年王充(公元27—97)已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既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技,也要发掘、研究、继承祖国的科学文化遗产,以获取启迪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