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声乐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嗓音条件不错,主观上对声乐也有浓烈的兴趣,对“五音”也不乏感知能力,不少人也具备了一定的演唱技能,但歌就是唱不好,究其原因,此类情况大多是由于“不够味”,用歌曲演唱中的行话来说就是“感觉”不好。但由于声乐本身是一种抽象艺术,诉诸“感觉”两字来解释三言两语所概括不了的复杂问题又不免过于笼统和抽象,常常不能一语中的,收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那些“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聪颖者,也不知所云为何物,闹了半天还是捉不到“感觉”。在美育教育虽大力倡导却仍不甚兴盛的我国中、小学中,有的音乐老师本身对此也不甚了了。笔者不揣浅陋,有心对“感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理解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粤方言与闽、客方言进行体标记的类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粤语、阂语、客家方言进行体标记之间有比较密切的接触关系,都有“副词+动词”这一类型,粤方言进行体标记的类型较其他两种方言丰富,它有“动词+体助词”或两种方式兼用的表现方式;客家梅县话的进行体标记兼有“副词+动词”、“动词+体助词”两种类型;潮州话进行体标记最为单一,仅采用“副词+动词”的表现形式。考察三者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